美文网首页
【小说】《萤火虫之墓》:被美国弄坏了的日本人

【小说】《萤火虫之墓》:被美国弄坏了的日本人

作者: 多汁面包 | 来源:发表于2020-09-29 03:31 被阅读0次

书评+笔记,絮絮叨叨

       比较可惜的是,这本书没有好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以及推荐更多的作品。

整部文集六个故事,基本没有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最多是遭受轰炸。视角也是平民视角。故事或者发生在战中,或者发生在战后,不管是直接面对冲突,还是作为战争的后遗症,所有的故事都和战争有关系。

作者的风格还是比较强烈的。喜欢插叙,从当下的时空切入,然后慢慢写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回忆,让整个逻辑连成一片,最后把那些原本美好的人生在战火里洗练一番,看着所有人坠入深渊。

一、萤火虫之墓:在死亡面前尊严是奢侈品

       不小心跳到隔壁剧场版的豆瓣,看到评论里有很多关于这部作品是“反战”还是“反战败”的争论,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因为当我们讨论它的主题和立场的时候,书中的人物,却连存活下去都很困难。所有的情怀啊立场啊民族主义啊,对于那些对死亡都感到麻木的人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你问一个虚弱到连屎都拉到自己裤兜子里的人支不支持侵略,得到什么答案又能怎么样呢?

       我不能说这部作品是不是反战的,我只知道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我是向往着岁月静好的;书中的人物,无论他们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向往的也是岁月静好。而动乱,却让他们连拥有尊严都显得那么奢侈。

       作者以清冷的笔调,叙述了清太与节子兄妹从逃亡到死亡的全部过程。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十分冷静,十分客观,也十分细致。就连清太的死亡,都写得如此漠然。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

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二日下午,横死在三宫车站内的清太,跟其他二十三个流浪儿的尸体一道,在布引山上的寺庙中被付之一炬,遗骨作为无人认领者安置在纳骨堂内。

       作者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真是毫无感情,你说这段话来自于一本推理小说的开头我都信。可是读完全文,在文末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却只剩下悲凉。他们就被那样像垃圾一样烧掉了,如同他们没有来过一样。

       整篇文章采用倒叙,但交代完清太的死亡以后,时间线就比较精确了。从六月五日神户轰炸到九月二十二日清太的尸体被焚烧,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有一个日期。作者的笔调如此淡漠,他甚至很少描绘主人公的感情。他会说清太在发抖,清太流了眼泪,但是不会费很多的笔墨在他们的心绪上。就连清太的妈妈死了,作者都没有花费太多笔墨来描写这个孩子心理有多糟。这种对人物感情的忽视更增添了整个作品残酷的基调。因为在悲剧来临之时,他们连悲伤的余力都没有。当能不能活过下一秒都不知道的时候,这种麻木近乎绝望。这个时候悲伤的不是主人公,反而是读者。

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描述得非常详实。除了当下发生的事情,还穿插了很多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和整个事件的关系并不大,也不具备戏剧性,多数只是日常生活的场面描写。这里有家店啊,那里的老板是干什么的,异常精细真实。可越是日常,就越是令人感同身受。作者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依然毫无感情。作者把感情留给了我们,因为我们知道,那些场景是美好的,是安详的,它们的荡然无存是可悲的。

还有一个例子,清太在看到别人和妈妈团聚的时候,只用了两个字,“羡慕”。他并没有悲伤,这种冷酷才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大抵本就充满离别。而羡慕,只是因为她当下依然有妈妈。当下而已。

我觉得这就是作者高明的地方。有些作者之所以没有办法调动读者太多的情绪,是因为他们太不相信读者了。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详细的描述,像纪录片一样把每一个细腻的感情全部呈现出来,如同什么样的辛酸,好似怎么样的悲伤之类。读者在理解这些词句的时候就耗尽了感情。而野坂昭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太了解读者有多少理解力。很多东西,你不用说得太细,读者会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就比如清太的妈妈穿着昂贵的和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见久违的爸爸,这个场面是不是美好需要作者说么?失去了一切的清太再想起这个场面的时候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读者的认知不会和作者偏差太大。这种情况下,野坂昭如选择不说,全部交给读者,你们自己去看。他的工作,就是挑选令人有所感的场景,客观地描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清太和节子的可悲。他们可悲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最后都死了。在动乱的时代,死人是日常。在文学作品里,死亡也是悲剧永恒的主题。作者并没有过多阐述他死得多么痛苦,或者死得多么壮烈多么戏剧性。他们的死仿佛是必然的,而且是慢性的。整篇小说就是在写两个人死亡的过程。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而野坂昭如所选择的“美好的东西”,不是什么“奇珍异宝”,而是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被所有生活在文明世界的智人所爱惜却并不总是感知得到的——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尊严。

清太是怎么死的?他不是在花团锦簇中死去,也没有为了谁壮烈牺牲,他死在了自己的屎尿之上,死在了恶臭之中,死在了别人鄙夷的眼神里。他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临死之前还想要用土来遮盖自己的粪便。他是有羞耻心的,然而在死亡面前,羞耻心又算得了什么?在行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人都是没有尊严的。他的妈妈抬上担架的时候身上全是蛆,焚烧的时候就像垃圾一样被人勾来勾去,然后好像发放物资一样把骨灰分发给每一个人。我们都忘了他们曾经是活生生的人,而我们麻木的原因,是因为这样活生生死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根本不足为道。还有节子死亡的时候,别人让清太往她身上扔一些谷物壳,说“可好烧了”,仿佛谈论的不是别人的至亲,而只是一块烧肉。然而清太本身对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抵触——在这个年代,烧肉都比死人金贵。

这种尊严的缺失不仅体现在被别人怎么对待,还体现在自己自身的情怀之上。这个世界上所有有感情的人,都是想做一个好人的,只是人和人之间对于好人的定义不同。就连坏蛋都不认为自己是恶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是被逼到这一步的。所以我们人类,都希望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内,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有一个场景是收养清太兄妹的寡妇想要用清太妈妈的礼服换大米。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清太想起了很多关于这昂贵礼服和妈妈的记忆,可以感到,清太很舍不得。然而看着寡妇那贪婪的嘴脸,清太却因为那一斗米而喜悦。你不是应该感到气愤吗?不是应该感到自己的珍贵回忆变成了大米很屈辱吗?然而在饥饿面前,没人会为美好而出头,只会为大米而喜悦。

在这篇小说里,寡妇算是个反面角色。她贪婪、虚荣、狠心。我们生气她不能照顾好这一对兄妹,还时时想着占人家便宜。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在今天这个社会,你请一个保姆给你看孩子每个月需要多少钱?不过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为什么要为了你的孩子而尽心尽力呢?当然,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我们一定会想,如果人家托孤那我一定善待。可是那是个吃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每一个张着的嘴都在压迫别人的生存空间。如果你站在寡妇的角度来想,我照顾你们两个孩子,让你们住我的家,给你们做饭,我收你们一些粮食做酬劳有什么不可以?

大部分的善意都来自于衣食无忧,而穷困就会理直气壮地暴露出卑鄙的一面。我们想要善人的尊严,前提是需要岁月静好。

清太觉得自己和妹妹被亏待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吃不饱(这大概是描写饥饿感最好的书之一了。清太连脸上的粉刺都吃,这一招简直无人可比。),还因为他们每天要面对寡妇的冷嘲热讽。他们的自尊心受不了,所以两个儿童,就这样离家出走了。

清太兄妹是被照顾惯了的孩子,他们脸皮薄不愿意寄人篱下,不愿意屈服,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在那个动乱的世道活下去有多么困难。他们见识过了太多的死亡,却从未感受过死亡,所以他们依然妄图在死亡面前保有尊严。

整篇文章以萤火虫为线索。说实在我不一定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我自己的理解,萤火虫象征着他们童年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只有在盯着萤火虫的时候,他们才是孩子,是不用为生存所担心,生活在自己小世界里的孩子。

最后,关于反战还是反战败,我觉得作者根本不在乎。

有一个场景是,清太的妈妈被炸伤。在医院里,一个伤势较轻的人说,太厉害了,我们居然击落了美军六成的轰炸机。清太只是冷静地计算,击落了六成,那可不就是两百多架么。一点感情都没有,如同脑子里飘过的一句话一样。因为对于他们这些难民来讲,击落5成也好6成也好9成也好,有什么区别呢?反正都是二百多架战机把他们的家炸成平地,把他妈妈炸成重伤。他不会想这应该怪谁,谁应该负责,他应该反战还是主战,他就是觉得自己的家被二百多架飞机炸了,他妈妈现在快没了,他们快成孤儿了,去你妈的击落六成你们倒是说说谁能领养他们。

另一个场景是,节子死了,清太却没有哭,耳边响起了《军舰进行曲》。我想他当然是希望他曾经所信奉的日本军队可以来救他们,然而他们没有。节子死得如同一只破掉的布偶,而那些军人,没一个能救她。

不用上战场的人总是责备自己被保护得不够好,而被保护的人却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远去侵略的人身上。他们吹捧着他们的英雄,而自己的性命却无人保护。前方高唱着战歌,后方却死在屎尿之中。

你说他是反战还是主战?他只是想活下去。

二、美国羊栖菜:坏掉的日本人

       相比于萤火虫之墓那冷冽的语言,美国羊栖菜的语言风格虽然依然冷静凝练,却多了几分调侃,色调也轻快了许多。最好笑的是那些和式英语,装模作样附庸风雅。

       小说以希金斯一家访日的过程,通过刻画俊夫京子的态度,表现了战争给日本人造成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与其说是伤口,不如说是通过对日本人自信心的摧残,演变出了一种认知障碍。期间穿插俊夫在战争后期和战败后与美国人的接触经历,让人惊讶于态度转变之快,以及美国人的影响之深。

       整部小说里的日本百姓,洋相百出,令人觉得滑稽又可怜,掩卷而思,感到了深深的屈辱。

       战败前和战败后转变最快的要数“英语教师”这个角色了。战败前他非常自卑,因为教授的是敌方的语言。而战败以后,美国人占领的时候,他又感觉到了至高无上的光荣,因为自己教授的语言,是征服者美国人的语言。甚至课上教授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也一本正经地学习,仿佛这些细碎的东西也要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变得重要起来;而知道这种皮毛的人,也仿佛变得高级了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怎样刻画日本人的可悲的。

       就比如说有一幕,在电车上,两个美国大兵被日本学生询问。那学生在静悄悄的车厢极度紧张,小心翼翼地提问,生怕别人会拒绝。他们突兀地问美国人对日本怎么看。当得到一个耸肩外加一句“half-good,half-bad”的回答之后,如获至宝。作者仔细地刻画了一下他们接到美国人给的口香糖时的情景,他们剥开包装纸,把口香糖卷起,然后塞入嘴里。仿佛是一个特写。这个特写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把日本学生因为得到了美国人的口香糖而感到的骄傲、荣耀、高人一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车厢里看到这一幕的乘客,居然因为这件事情而投来羡慕的眼光。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看那情节,简直觉得有病。试想北京地铁里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蹩脚的英文问两个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你们觉得还有多少中国人会为这一幕投去羡慕的眼神?

就还比如战争刚刚结束,美国人开始入驻。他们像投喂猴子一样分发毫无用处的口香糖,而就是这种口香糖,却遭到大家的哄抢——“仿佛抢食豆粒的鸽子群”。大兵走了以后,还有人恋恋不舍。一个美国人举起枪来瞄准,如同对待一只畜生。那人害怕退缩,大兵哄笑,日本人自己也哄笑。当时没有感觉,时隔多年以后,俊夫深深地感觉到了那份屈辱。而时过境迁之后,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已经忘了那份屈辱。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忘记,然而伤口已经变成了一根针,扎在了日本人的神经里,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放眼望去,他们都是正常的人类,然而一遇上美国人,他们立马自动变成了一条狗,这才是对他们心灵最深的伤害。(话说前几年有个节目,请在日外国人谈谈对日本的看法,一老外直接就说:“我觉得日本就是美国的一条狗。”)

       还有一场戏是俊夫的同学听说俊夫能勾搭几个美国人,于是想要随便请一个过去吃饭,原因就是他挣了钱了,觉得美国人大老远来占领他们挺不容易(日本人真的是用“占领”这个词来定义战败后那一段时间美国对日本的干预)。挣了钱为什么不选择捐钱呢?干嘛要宴请一个不认识的人呢?他大张旗鼓,请来了一个随随便便的美国人,花钱让他吃昂贵的料理,近乎尴尬地拼命展示自己的文化,丑态百出,为的只是得到美国人的一声赞许。这种拼命想要别人认同的态度,不是自卑的表现吗?这一点从俊夫拼命想要夸耀日本的经济发展,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一样,是一种病态,一种渴求自己崇拜的人认同的病态。而实际上美国人根本不care你有没有发展,跟人家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的出来,美国就是日本人的标杆。能跟美国人——不管是什么样的美国鸟人,勾搭上,就是荣耀。美国人使他们看上去特殊。得知希金斯在日本有不少朋友的时候,俊夫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他像天仙一样供着美国人,拼命踮起脚尖想站到美国人的高度,哪怕离他们近一点也行。这让平凡的他们感到了鹤立鸡群,觉得自己是被神选中的特殊的人。然而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他对于美国人来讲并没有那么特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在美国人看来如同笑话一样。被美国人忽视,变成了一件极其心痛的事件。

       文章里面最丑陋的就数俊夫了。俊夫是经历过美军轰炸的人。在遇到希金斯夫妇之前,他的心里还保有一份矜持。他不会说古毛宁,拒绝让孩子喊他daddy,并且发誓不讲英文,他有他的骄傲。我们从他大段的回忆里可以看出,他对美国人的印象是片段化的、中立的。他把当时的记忆和之后的经历柔和在一起,显得滑稽又疏远。我们看到,他并没有亲近美国人的打算。他对美国人虽然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但是经历过战败洗礼的他,决定保留自己作为失败者最后的自尊,想要表现出气魄的一面。但归根结底,他之所以紧张,暗下决心,说白了还是在乎美国人。而你在乎,人家不在乎,无论怎么掩饰,地位的高下立辨。

       可是这样的俊夫,在得知希金斯会讲日文的那一刻,就抛弃了自己的诺言,立马口嫌体直地做起了走狗。这大概是对自己文化的微小认同的感恩戴德吧。他甚至为了不被美国人看清,抛弃了他作为一个正常日本人的道德观。明明已经不需要再当皮条客了,却还是要给希金斯拉皮条,甚至自己还违心地嫖了娼。为了得到美国人的认同,他连道德心都没了,究竟什么样的模范奴隶可以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这可真是洋相百出,为了给人家拉皮条,血本都下了。

       而美国人对日本人是什么态度呢?我们从希金斯夫妇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们并不在乎俊夫夫妇为他们做的一切,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他们的侍候,并且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也许“怀念起了身为胜利者进入日本”的那些岁月了吧。但是是谁擅自把美国人想象成天仙自带光环?是谁把美国人变成了自己的标杆?不正是这些日本人自己吗?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他们得了“美利坚过敏症”。他们心里的伤口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愈合了,因为他们已经坏掉了。

三、焦土层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在整个文集里算是平庸的了。

       可以看出来,对于作者来讲,昭和二十年六月五日的神户空袭是永远绕不过的弯,永远迈不过的槛。整篇文章依然采用作者擅长的时空穿插的叙事方式。一方面,写从二战尾声之时善卫与阿绢相依为命的日子到认亲之后的风光生活;一方面,写阿绢死后善卫给她处理后事的始末。

       阿绢与善卫在认亲前相依为命,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阿绢对他非常好,如同亲生儿子一样。但认亲之后,生活条件优越的善卫开始嫌弃阿绢,并与她产生了隔阂。最后长大了的善卫,终于在阿绢死后意识到了自己的卑鄙,心生愧疚。

       我之所以觉得这一篇写得平庸,首先是整篇文章完全不需要建立在神户轰炸的基础上。这个对作者阴魂不散的6.5神户轰炸在整篇文章的作用不过是让阿绢的手烧得不能要了。而善卫从爱着阿绢到疏离阿绢,也和战争没什么关系。这种事情放在2019年的背景照样是能讲通的。就好比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我家有矿啊”,然后开始产生优越感看轻那连买一块五的圆珠笔都要和店主讲价半个小时的养父母一个道理,完全不需要花大篇笔墨在战败前后上。因为篇幅就那么长,你用大量的篇幅在写与人物无关是背景上,势必在描述人物之时笔墨会稀释。野坂昭如的小说并没有很多故事性,而人物的感情和背景描述一分散,感情和内涵也会变得含糊不清。

       但是整篇文章感情还是真挚的,只是缺乏一种深度。这一篇好说的不多。

四、育死婴:比人性更恶毒的世道

       这篇文章,除了时间的插叙,作者还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通过第三人称的叙事,读者以自己的常识,慢慢审视着久子所做的一切。那是不应被原谅的、变态的一种做法。而第一人称叙事,让我们深入久子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这个恶魔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的开头让读者产生很多的疑问。我们可以看到,久子没有被虐待的迹象,家庭生活也非常幸福美满。可以说,贞三一家人,是打从心底里接受她,爱着她。而久子对她的家庭,也算是有爱。这就让读者很不明白,是什么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生呢?

       作者依然没有绕开二战中美军对日本国土的轰炸这一永恒的主题(还有妈妈死掉这一设定。之前匪我思存曾经在博客上说,要想写一个人很惨,最好就是年幼的时候把妈妈写死。因为没有娘亲照顾的孩子,是最可怜的人。)。战火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前期,他们的生活还有不少余裕,还可以活得令人羡慕。但是随着战火的波及,他们也没办法保持最后的风度。

       回过头来想想,久子是爱文子的。如果她们生活在现代,久子会疼爱她的妹妹。然而在条件恶劣的当时,妹妹的哭闹,令久子深受其扰。她们本来就被嫌弃,文子因为不懂事,还一直做更让久子为难的事情。最后,久子终于揍了文子,每天晚上把她打到晕过去。因为粮食问题的日益严重,自私的久子为了自己能活下去,吃掉了几乎所有的口粮,只给年幼体弱的文子喝一些米汤。后来久子更是在逃难的过程中抛弃了文子,直接导致了不能行动的文子被老鼠活活咬死,面目全非。我们指责她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到,她也是一名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你不能因为她的岁数比较大,就期盼她能像个大人一样处理问题。她依然还在需要被教育的年龄啊。

       久子在文子死后并没有表现出来任何异常,甚至一直到婚后,文子的死都没有影响到她。然后在女儿伸子出生后,那些曾经的罪恶感慢慢回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已经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活不下去了,她终于不用为了一口吃的自顾不暇,她也终于有能直视自己内心的时间了。我们不是在网上对那些口无遮拦的喷子经常说一句话吗——你嘴巴这么毒,一定活得很苦吧。确实是这样,自己的人生都应接不暇,怎么会想要理解别人?然而衣食无忧以后的久子,再也没办法承受罪恶感的煎熬。她曾经像那些老鼠一样活活咬死了自己的妹妹,所以现在的她,也应该像过街老鼠一样,被人火烧水淹。也许这样,她的内心才会好受一些。

       她不是不爱女儿伸子,只是看到伸子的时候就看到了那个被她害死的妹妹,怎么躲也躲不开。她多希望能把自己对女儿的爱分给伸子一些。可是世间没有后悔药,人只能逃避那些无能为力的事情。最后无处可躲的久子,失手捂死了还在襁褓中的女儿。这一刻的她,如同终于被抓到的杀人犯,心里是释怀的吧。

我们本就不能期待人性里面全部都是善,因为我们进化而来的本能不是这么告诉自己的。我们的文化人常常争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我认为是性本漠。人类在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无所谓善恶的,或者可以说,人性是两面的,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我们之所以生而为人,是因为当风调雨顺之时,我们的心里还是向往着善的。而所有文明的努力,就是不要把这世间变成地狱,逼出人性的恶。我们不要去讨论作者对于战争的看法,作者要讲的不是战争,而是人性。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剖析的过程放在了战争背景之下而已。不过说到战争,从《萤火虫之墓》到《育死婴》,悲剧都发生在状况改善之前不久。如果清太能再多活几天,如果文子能再多活几天,悲剧也许就能幸免。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在作者的眼中,一个战时的日本平民,能做到幸存下来,就是最大的不易。战争对于平民有什么意义?没什么意义。说得再好听,唱得再优美,幸存,才是王道。

       当然,这篇小说确实略微“毁三观”。不过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很难判断人物的是非。这也是我觉得有必要强调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用“三观”这么简单的词来概括一部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的时候会像实验报告,而作家就是研究员。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概念或者设定,以它们为实验对象,然后以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为试验方法,写在纸上看看人物最后会走向什么地方。这种实验怎么能仅仅用三观来概括呢?(当然我有的时候确实会评论作品中的三观,因为我觉得既然这部作品是有观众有读者的,那么它应该是有常识的。创作者可以创作出挑战常识的作品,但不能不交代因果关系。如果无因无果,逻辑上没办法连上线,只是单薄地展示一个人的认知,而这认知恰好又与常识不符,那势必会产生“毁三观”的作品。当然对于过于高尚的设定,如果无因无果,虽然不会毁三观,但绝对会假得一批。)

       基于此,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或说,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是非。就像这篇小说里的久子。她当然是个杀人犯,这还用说吗?但是我们不能批评她主观的是非,因为我们不是久子,我们不是二战时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独自照看年幼的妹妹并且整天面对饥饿的十三四岁的少女。我们这些人中,也许会有人做得比她优秀,也许有人还不如她,但是这与这个故事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我们不是“实验体”,也没有被搁置在那样的“实验条件”下。而我们更不能评价作者的三观,他只是写下了一个故事,能说明什么呢?

       最后想要说一下的就是,这篇文章在今时今日依然对有孩子的家庭有一定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导致悲剧发生的最大的原因来自于久子的心理阴影。然而在她从恐惧到杀人,这中间其实无数次,她都发出了求救的信号,然而没有人理会。她一直试图让别人相信,她是一个病人,她需要治疗,她需要帮助。而周围人的反应却是忽视、淡漠,不去帮她解决问题,反而试图让她相信她是正常的。最后,对这个和孩子最亲近的人的忽视,导致了孩子的悲剧。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应该警醒,除了关心孩子以外,也要关心一下孩子的妈妈。不要忽略她的感受。她们也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她们生而为人也不仅仅只是生育的工具,她们也有过往也有情绪,万万不能太过相信所谓“母亲的伟大本能”这种不稳定的东西。

五、探戈舞曲:一个孩子的无耻

       这一篇文章老实讲略微令人作呕,原因是作者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反刍的过程,收容所艰苦的生活条件等等)过于真实。

       文章的开头,我是可怜这些孩子的(尤其是主角高志,就因为是主角,才寄托了我们更深的感情),但是看到后来,除了一声叹息他的悲惨遭遇以外,更是觉得高志罪有应得,看他入牢竟有种爽快的感觉。

       作者野坂昭如笔下的主角,不管结局多么凄凉,大多不属于真正的社会底层人。他们的父母社会地位很高,他们在幼年时生活优渥,却在战乱之时沦为社会的底层。然而这些人物当中的一部分,又不完全“无辜”。意思是说,他们的人格并不比平庸之辈高尚。他们没办法在社会动荡中活得像个英雄,因为他们的内心是软弱的甚至带有一丝卑劣。作者选择这些人作为主要描述对象,大概是想表现一个动荡的社会会把最平常的人变成什么样吧(在本文中战乱给高志带来的是对饥饿的恐惧。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很难理解饥饿能让人败坏成什么样子,我们甚至不知道饥饿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这些人里,最饥饿的大概是那些在减肥的女孩子吧。而饥饿是生而为人,不,生而为动物最基本的本能。我们究竟要花多大的心思去抵抗烙印在灵魂里贪食的原罪呢?反正我体会不了。)。

       在这篇文章里,高志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孩子。在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当侦察兵的年纪,他还为了少吃一顿饭哭哭啼啼,这就是他人格里的“卑劣”。可是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想想我们的周围,这种微小的“卑劣”很少见吗?我小学的时候见过到处跟同学要零食的学霸课代表。那男孩长相精神,写得一手好字,课下会认真整理学习笔记,主动做扫除帮助老师拿东西之类,所有老师家长都以他为榜样。但是不给他零食,他就会去告老师。我们之所以能基本饶恕这种微小的“卑鄙”大概因为我们就算少吃一口巧克力也不会怎样。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样一个平庸之辈放在战乱的环境下,他会做什么呢?

       他会因为摆脱不了食欲而三番五次对他妈“潸然泪下”(我一看到他“潸然泪下”就想揍他。他就只能哭给他妈看,谁欺负你哭给谁看啊。有本事坐在你家不要脸的亲戚旁边,看着他们吃饭潸然泪下啊。气不打一处来);吃掉妈妈的口粮,偷嘴,在母亲大病的时候还喝光了她的饭,吃光妈妈辛苦工作换来的大米饭一颗米粒都不给她留;偷家里的衣服去卖,还给自己找理由,觉得花色鲜艳妈妈也不会穿;偷存折,偷钱,甚至偷到了别人的头上;吃饱了就丑态百出,大肆挥霍家里的钱财在同学面前装土豪。高志的母亲是那么好强又有风度的一个人,却有这样一个儿子。高志是无耻的。

他是一个孩子,但他是无耻的。

       这种无耻不能被饶恕,因为动乱的社会是不需要平庸之辈的。很多文艺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大奸也看到了大善。就算是悲剧,我们也喜欢看真正美好的事物被毁坏。我们批判动荡的社会,因为我们看到那些努力生活的人最终走向灭亡,令我们心碎。我们喜欢看漂亮的青花瓷被摔碎,却没人在意被摔碎的粗陶酒碟。但这个世界,最多的不是那些漂亮的瓷器,而是那些粗糙的酒碟。这些酒碟虽然不昂贵不精致,但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被(起码)好好对待的。正如高志这些内心平庸的人,他们并不是什么太坏的人,但也高尚不到哪去,他们被毁也许不会令人惋惜,但是会令人思考——毕竟是可以变成有用的人的,是什么毁掉了他们?

       高志进入收容所是在战败以后了,我们不能说战争是唯一造成他这样结果的元凶。高志和其他人一样,一半是时代的裹挟,一半是自己的自作自受,总之到最后,他们走到了他们亲手制造的结局里。不过,也许,我们消掉了那一半时代的裹挟,他还会变成一个正常的人。

       在一个不安的世道里,那些微小的无耻,也可能被无限放大。

六、可怜的孩子

       可以算作探戈舞曲的续篇。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把枚方少管所的几个少年写成一个系列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探戈舞曲中在蛆变成苍蝇前就被释放的“阿辰”的故事。故事的前半部分写阿辰在进入养父母家之前是怎样一步一步堕落的。精致潇洒的父亲、强势风骚的母亲,因为战争的原因,经济地位没法对等,这就造成父亲没办法履行好一个父亲的责任,而母亲压根就从未履行过任何义务。在这个家中,父亲这个顶天立地的角色,从一个令人骄傲的形象,变成了后面猥琐的酒腻子形象。这是对辰郎的打击,让他觉得再也没有人能为他撑起一片天了。而母亲从父亲死掉以后,基本上就已经走出了辰郎的人生。

       故事中,辰郎的母亲是非常糟糕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她对家庭的不忠,更是体现在她对辰郎的怠慢。一个家长,若是认为他们只是出钱就是在履行义务了,那他就是最糟糕的家长。辰郎的生母,对他不闻不问,只是一个劲儿地给钱。得不到温暖的辰郎毅然离家,遭受了性侵,又被送入了少管所。可以看到,父母并没有教会他明辨是非。

       这个故事的悲剧在于,后来辰郎死里逃生被哲子夫妻收养了,却因为旁人的闲言碎语导致(如果我没理解错)辰郎又被赶出家门。他从来没有感受到温暖的时候也许会对这个世界不抱多大期待;但是当他受到了哲子夫妻这么好的照顾之后,又把他赶走,是非常残忍的。

       而辰郎被赶走,实际上跟他早年的经历是有关系的。他的母亲(我猜是日本占领韩国时期出生在那里的日本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没有给他足够的爱,导致他不知道怎样面对异性,并且分不清每一个异性在生命里扮演什么角色。他从小到大,异性就代表着他的母亲和他母亲店里的那些卖身的女孩。辰郎当然知道他不可以接触这些女人,但是他又搞不明白正常的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后来与哲子的接触中,他不知道一个母亲应该在家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不知道作为一个儿子,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因为他从未爱过自己的生母。

       青春期的辰郎,分不清女性在生命中的角色,他只是喜爱着哲子。但这种喜爱,又或多或少有一些暧昧。本来这些暧昧是无伤大雅的。但是经过旁人的推波助澜,养父的不信任,他自己先前的出格之举,导致这件事情被无限放大。最后,人生好不容易步入正轨的辰郎,又脱了轨。

       我多么希望故事在辰郎的人生走上正轨之后就戛然而止。他从此以后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孝顺逸郎和哲子;我希望这个养父母与养子的故事能像夏目友人帐那样温馨,那样正能量。然而以作者的风格,不存在的。

       这一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是很鲜明,但作者依然用凝练的语言,写出了战败前后百姓的常态。

七、评分

       四星9分。质量上乘,整体水平较高。

八、序号

       7

九、素材

       ·国道上几乎不见人影,沿着国道栽植的树丛当中,为了本土决战而保存下来的中级教练飞机,装模作样地披挂着伪装网,静悄悄地躲在那儿。P22

       ·烈日当空,天上涌出了一点白,正凝神守望间,便见它化作了一个圆,在圆的正中央,现出了一个微微摇摆的核儿,像钟摆似的,盯准人的头顶飞落直下,那玩意一准是个降落伞。P41

       ·你小子是什么的干活?什么的干活、什么的干活、什么的干活,连问三次还不回答的话,便砰的一声崩了你小子。P42

       ·洋大人说胡话

       ·搞乐队,是由那帮家境富裕的校服族们提议的,连乐谱都没有,却先凑齐了乐器。P53

       ·我恨不得将在场的家伙全部杀光,好独占这些东西。P73

       ·每当看到“奢侈就是敌人”“我们都不要,直到胜利那一天”这类政府的宣传标语时,我就觉得说的是砂糖。奢侈就是砂糖,胜利的话就能尽情地大吃砂糖。谁想到这东西竟会在战败这一天从天而降呢!P73

       ·那口香糖的银纸,就像节日过后扔满神社的五颜六色的垃圾,又像在一片茶褐色的风景之中,所做的关于美国特别配给的美梦。P76

       ·对俊夫而言,美国,就是美国羊栖菜,废墟上的夏日之雪,包在光洁的华达呢里的壮实的屁股,伴着一声“私葵子”伸过来的肥厚手掌,代替大米要吃七天的口香糖,Havea good time,同身高只及自己肩膀的天皇站在一起的麦克阿瑟,“可有可有”,装有半磅MJB咖啡的咖啡筒,车站上黑人士兵喷洒的DDT,清理废墟的孤独的推土机,装着钓鱼竿的吉普车,美国平民人家装饰着闪烁的电灯泡的静静的圣诞树。P76

       ·牛肉就如同美国羊栖菜一般,既无香味也无滋味,他却自暴自弃地,不住地吃着。P93

       ·自己这般无言注目,其实就是一种告别仪式。P97

       ·夏草茁壮繁茂,雨水自由流淌,深深地剜削着道路。P114

       ·捧着土块的善卫,觉得那片荒凉的废墟生气盎然地苏醒过来,扩张开去。他再一次蹲下了身。P123

       ·狼奔豕突

       ·他急不可耐地拿饭盒来煮,还没等煮得熟透,便一口气将六两米饭吃了个精光。此时,他胸中充满了神仙般的满足感,口中哼着“前途茫茫浪花重重,西边夕阳东边日出”,在榻榻米上疯狂地跳起舞来。P147

       ·淀川的芒草随风摇曳,秋夜的长空,大雁飞过,王孙公子们此刻正在宫殿里仰首眺望吗?

       ·钻穴觅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萤火虫之墓》:被美国弄坏了的日本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ss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