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读《传习录》第二十八天-黄省曾录(3)

读《传习录》第二十八天-黄省曾录(3)

作者: 沐一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8-17 10:38 被阅读27次
    读《传习录》第二十八天-黄省曾录(3)

    二十五、什么是真孝?什么是大慈?圣人有圣人的标准,圣人的标准,不能低于学士的常礼,又不混同于百姓的习俗,他们依从的是原本应该如此的。所以圣人君子能以驰骋意志于屋宝宫廷之上,以孝、慈、良知于后世之楷模。

    二十六、人世茫茫,到处都有是非。正确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错误的东西总是错的,但是正确的东西有时不被接受,错的东西却有时得以流行,这些无非是世俗的现象,但在圣人眼里是与非始终都不会颠倒。

    二十七、尧舜汤武的成功,不论是顺理还是背理,只要他们顺应了时代就昌盛。桀纣幽厉的失败,不论是做错事还是坏事,违反了时代就失败。自己做善事都不能使别人跟从,这只能算是独善,自己做巧事却无法使别人效法,这只能算是独巧,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善于巧,所以推崇圣人之治,而不推崇君王的独治,独善的行为,不能教化百姓,独治的君王不能治理天下。

    二十八、古人云:凡音乐都是天地和谐,阴阳协调的产物。大乐是人们欢欣喜悦的产物,欢欣从平和中产生,平和的境界从道中产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定,一切都顺应正道,音乐才可以创作完成。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之乐,必须节制嗜欲,只有嗜欲而不放纵,才可以专心从事创作音乐,因为真正的音乐全在人们的良知中存养。

    二十九、君子的学问从眼、耳进入,在内心明通了,行动自然公正,行为公正了,气魄自然宏伟,所以君子的学习,是用来修整自己的身心,平常人的学习,往往助长了自身的劣行,错误不出在学习,而在功夫的落实处。

    三十、农民除草是要除去对庄稼有害的东西,圣人的修养是要除去对道德有害的东西,思考对道德没有益处的事情,这是心的糟粕,说出对道德没有助益的话来,这是言语中的糟粕,做出对道德没有增益的事来,是行为上的糟粕,这些糟粕都不是心之本体中原有的,而是在习俗中沾染的,致良知的功夫不一定全部放在去除糟粕上,而是注重时时统摄身心,不使惹尘埃。

    三十一、宇宙的大道理是: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走向反面,圆满到极点必然又归回隐没或残缺,盛极必衰,有兴有废,相互更替,能把握住良知的人,外部变化而内部不加变化,行为或过或不及,而心地保持中和。

    三十二、音乐也有适中的原则,气势太宏大了,就会使人心志摇荡,气势太微小,心志就会空虚,一万人调理大钟,其音反而杂乱,一个人调钟能使钟声与六律相符。面对大钟评论音乐,敲与不敲本无区别,能静心聆听,虽未敲响,却是闻其音袅袅,心不在焉,虽已敲动,却似闻非闻,闻之在身,乐之在心,心不乐则闻过似非。

    三十三、人性的本体原本是无所谓,上古所谓一个的孟子的性善说是从本体上讲的,荀子的性恶说是从发用上讲的。

    三十四、《孝经》上说:高却不倾危,就能长期保持尊贵,满却不外溢,就能长期保持富足。要做到这些,其实都在微妙处,这些微妙的地方好像可以知道,又好像不可以知道,好像可以看到又好像不可以看到,所以智士贤人处心积虑地去探求它,开始时就能审察秋毫。

    三十五、王阳明37岁之后,思想上又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首先是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继而提出了致良治之说;最后是超狂入圣,主张要成圣,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悟道入圣。

    三十六、泰山不及平地广阔,在平地上又能看到什么?先生这句话,剔除了终年好高骛远的弊端,在座各位无不有所警惧。

    三十七、《论语泰伯》中有段曾子的话,他的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人却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象没学问一样,充实像空虚一样,即使被欺侮也不计较,王阳明借用这个话来评价友人邹谦之先生。

    三十八、阳明先生学问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三十九、钱德洪作为王门授业师,受阳明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后期的钱德洪充分发挥了王阳明的“我的灵明论”,认为天地、鬼神、四时、物,只是知的虚名凝聚,妙用流行。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知的合散,人有知则天地合,无知则散,心以知为本体,知从心的感应是非为主体,这种感应就是意,意所感应的对象就是物。意和物的变化作用都不能干扰作为主宰万物的知的是非善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传习录》第二十八天-黄省曾录(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eg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