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游览过几座园林:苏州的网师园、留园、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绍兴的沈园。但都是冲着它们的大名去的,让我回忆它们的佳处来,却遗憾地不能说出一二。
去游览这些园林之前,我不止一次教学过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对该文的内容可以说很熟悉。但不知怎的,当我观看这些名园的时候,所知道的园林知识都跑到了脑后,我和同伴走着看着,然后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景点。
所有我看过的名园,在我都是到此一游。
今天看陈从周先生的《说园》,文中讲到“园有静观、动观之分”,“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大园则反之。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我在网师园和拙政园都是“动观”而过,准确地说是一走了之。
陈从周先生在文中还讲到如何欣赏园林中的建筑、山水和花木。
他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
对这些园林景物,陈先生告诉我们可以用“仰观”和“俯观”去欣赏。
除了欣赏园林中的自然景观外,还要欣赏园林中人文历史景观。
看完全文后,我有一种枉然到过那些名园的失落感。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介绍园林知识不为不丰富,但为什么我把看园和文学分离开来呢?
现在想来可能是我把《苏州园林》只当作一篇课文去教学,和教学任务联系紧,而和陶冶自己艺术情趣相去远(学习这样的文章也是培养学生们艺术修养的好机会)。
另一方面,我去游览这些名园时,大都是学校组织的。为了赶时间,就必然来去匆匆。老师们都可以算是文化人,但我们这些小地方的老师,好多人毕竟见识和文化底蕴有限。面对难得一见的佳景,也视同平常。
用我的经历来说,要能欣赏艺术:首先必须懂艺术,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再就是爱艺术,达到一定艺术修养;最后必须有一颗宁静的心,有一双艺术的眼,慢慢地看,慢慢地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