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一线课例研修》,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核心素养,尤其是一起读书的朋友们,经过了三月份的“素养导向课堂专题”,在把《活在课堂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自己上个星期刚刚完成的《诗意的探寻:王崧舟诗意课堂十讲》,和今天这本书作一个链接,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具体呈现也就一目了然了!
学生是在课堂中实现成长的,而课堂成长的核心是师生一起走向文本,并且在完成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生命的相互交融,这当中自然也包括和文本的融合,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具体的,是通过这么一节节课,一次一次生命超越,让成长得到了呈现。
还是举一个例子吧,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一下《一匹出色的马》这个课例,王老师始终围绕字词教学,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能力形成,我们可以只看一个细节,当王老师在猜字谜中,告诉学生“匹”字的写法,这样的高速是具体的,也是生动的,全班学生都被带动了。
通过一个“匹”字的写,让学生更深入的体验,从而完成核心素养的四个目标,我上面已经说了,我们只选择一个细节,然后让自己以小见大,走进王老师的课堂世界,更加完美的认识到一个字的教育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思维能力吧,通过学生最喜欢的猜谜语,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培养起来,在对“匹”的教学中,我们都能够感觉到,这让我想起来有一听名家评课,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到现在都不能忘。
这句话就是:一节课的完成,甚至于一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哪怕是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呢?我们要看的一定是学生,是学生学习的状态,即使看一下执教者,也还一定是为了学生,这样的观察才是成功的。
请大家相信,我没有近距离感知过这节课,但通过这个教学环节的呈现,通过后面的评课,能够相见学生的参与,和当时课堂上的热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节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起来的课,围绕一个字走向更深入,从而完成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王老师的教学智慧令人赞叹。
第二是审美创造,审美来自于情感,这个论断太有名了,还是结合王老师教学中“匹”字的实现,我们来更具体的谈一谈吧,审美创造更多来自于书写层面的,当学生认识了这个字,如何把这个字写好,我想在这里就是创造,创造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更直观。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老师的板演,一个字的教学完成,必须有老师示范性的书写,我们也可以电子白板,让这个字以书写的形式,一笔一划慢慢完成,一定要对孩子们的认真观察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养成专注力。
最后才是学生的书写,这依然需要足够的耐心,有的孩子一学就会,写出来就好看,有的孩子需要等一等,再等一等,这样一个等的过程,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成长过程,完成了就是一种创造性体验。
第三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实现,和上面所说的内容密切相关,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谜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调动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的,也就是对文化的强烈自信,汉字太神奇了,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字都能够产生一个谜语。
还有老师板演的过程,同样是在观察重,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到,一个汉字在书写过程中,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中,给人带来的宁静和神圣,这个时候能够静下来,把文化自信传递出去,对教育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得不说一下让学生书写,这才是学生真正融入进去,真正把自己的成长放进去,通过一个字产生无数自豪感的真正完成,所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更深入的慢慢练,一笔一画一点一横,都是对学生的晕染和陶冶。
谢谢李老师:
关于活动教学的书籍,最近这段时间我看了一两本,在我的感觉中,传统的教学里,所谓的活动教学,很多时候基本上也就是读读写写,那时候的扶和写都是随意的,也可以说不系统也不完善的。
因为不系统又不完善,所以实践起来就会错误百出,遗憾的是那个时候的教育的原本就是错误百出的,有没有教学活动,或者说教学活动有没有价值,在这么多的问题面前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那个时候的教学活动也就随之不被重视了。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在我阅读《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一线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语文活动已经非常具体化了,就拿朗诵来说吧,具体到一个字,再到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于一段话,一篇文章,我们需要提升的阅读水平完全可以回归到课堂上,回归到一个细节中。
我想还是先举个例子吧,毕竟在这本书最让我们受益的,就是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例子,我还拿《一匹出色的马》,来说一下诵读问题的呈现吧,以“读”贯穿,“读”中指导“像”字的书写,说真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没有办法想象出来,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达到这样一种高度的。
诵读的指导也是在练习中完成的,先是老师在范读,然后鼓励大家试读,接着是个别学生的演读,还有大家一起齐读,其实,还可以有领读,一句话的诵读,就需要这样环环相扣渐行渐远,把学生带入一个世界,一个声音传递成长的世界。
这让我想起来于永正老师在一本书上说的,我们的课堂上不是读的多了,而是我们读的太少了,能够调动学生生命的诵读,需要一位老师自己先读进去,为此,备课就必须先备读,有了读的完成,才能够完成一节课。
回到王老师的这节课,关于“像”这个字的书写,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教学,但能够这样教学,能够像王老师这样,绝对是教学高手才可以实现的,至少是一个教学的诗意创造者,要不不可能这么有想象空间,操作起来也不可能如此的完美。
当“像”字教学完成之后,王老师又顺势一引,然后梯度就有了,在有了梯度以后,孩子们的成长进阶就可以实现了,这就是诵读的另外一个境界,是很多老师最容易忽略的,这个“很多老师”也包括我,因为在这个时候挑战实在太大了,一不小心就让学生忘记了刚刚学会的“像”,不是吗?
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注重这些活动,请注意啊,我说的是“这些”,诵读只是一个方面,就像我上面说到的书写一样,在小学阶段都应该是具体的,是必须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还能够通过体验来爱上这些活动,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这显然又是一个新话题。
在语文课堂活动的创设中,一直都有这样的提法,必须要保证是听说读写,前面说到了“写”和“读”,其实,在听和说的活动创设上,我们要实现的更多,只不过我距离王老师的境界还有点远,需要对这本书做更深入的阅读,也许才能够在一个又一个具体案例中,实现在这些方面的全方位突破吧。
阅读完这本书,我上面一直没有说任务群,原因很简单我想在这里说一说,这也是我看完每个课例,再看李老师的评课时,无数次想到的一个内容,任务群教学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不单单是各个方面的挑战,其实,最多的还是机遇,是我们完成自我转变,是我们对课堂升级的一次巨大契机。
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就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认识,能不能把这样的认识自觉话化,王老师是我们的一个榜样,他的课在完成了知识教学的同时,很多时候要做到的就是对课堂的升级,把核心素养放进去,让大概念做支撑,造成教学设计上的全面突破,还有就是我们无比熟悉的诗意化教学,在一个又一个课例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向我们走来,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样板。
我有一个感觉,用自己的方式上一课,如果可以的话,再用王老师的方式来一次,把这两节课进行对比,然后是自己思考出来的一节新课,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的课还是“这一课”,前面两节保守一点,用录课来完成,最后一节直接上给学生,等着一切完成了,你就会发现,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课。
我还是想说一下听说读写,核心素养的实现是在语用的基础之上的,而语用的完成,我感觉还是像叶圣陶所表述的,应该让老师先做一做,先给学生打个样,把该怎么读,该怎么写,该怎么说,自己都做过了,都在学生面前做过了,大家就能发现,一切也就好起来了。
就像这本书中王老师所做的,读能够给学生打个样,写起来好像更加得心应手了,而课堂上的语言,其实就是王老师的说,王老师说过了,让学生学着说,很成功,也很能给人启发,具体例子我还是不举了,因为太多太多了。
余映潮老师也说过,他的眼睛把一篇课文,在听说读写上,完成无数次备课,而他对有的课文,展示出来的就有很多种,有的还有几十种,一个比一个精彩,每一个都能让我们走进去,满载而归,这首先得益于余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上,也就是我上面说的听说读写。
说了这么多还是听说读写,核心素养下,任务群的教学的完成,在走进王老师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也就是在听说读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是把学生的读和学生的写,都具体化,也都生动化了。
最后我想说,教育者自身的听说读写如何,教育者能不能把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转化成教学,借助于一节课,来实现自己的成长突破,是我们目前必须要考虑的,这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核心素养啊。
许多同行都忘了这一点,在我阅读王老师的书时,我的感觉就是,他的听说读写,以及对听说读写的教育性处理,在我的课堂中是没有的,这很遗憾,但也让我看到了进步空间,所以,我感谢这次阅读,感谢能走进这本书,也感谢给我机会的朋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