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诸子百家中最重要、最古老的经典著作,被誉为群经之首,也有学者将其尊为群经之始。从哲学思想高度和经典的影响力来看,这样定位并不过分。《易经》发展历程有“易更三圣”之说:在上古时代,伏羲通过仰观天象和俯察地理创造出了先天八卦;周文王被拘羑里,在狱中推演出后天八卦;孔子为了研读《周易》,达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他还亲自撰写《易传》,这使《周易》与《易传》得到完美融合,成为不朽的儒家经典之作。
在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文字中,围绕《易经》的各种注释典籍层出不穷,例如,西汉易学家京房的《京氏易传》、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魏晋时代王弼的《周易注》、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等。近代易学家有民国时期的杭辛斋、尚秉和,当代研究易经的学者有刘大钧、金景芳、吕绍纲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易经》做了大量注解,正如《系辞上》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易经》的智慧与思想广泛地应用于老百姓生活当中而不为人所知,这是《易经》横亘古今的魅力所在。
《易经》包括“象、数、理、占”四部分,“象”是指利用各种直观的具象或者人们所能感知到的现象来阐明易理,例如,乾卦用龙、牡马、天等具象来说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哲理,其他卦的具象也都与此类似。“数”不仅指千变万化的卦数和筮数,还蕴含着数学推演思想,其中的数学规律可以很好地描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对于“理”的论述,大部分易学著作是从卦辞和爻辞的哲理方面入手,易理也与现代的自然科学存在相通之处,对于研究自然科学或物理学的读者更容易掌握易理。“占”是指占卜预测,关于此类易学著作最多,每每提及《易经》时,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占卜预测,以至于“象、数、理”被忽视,因为占卜预测在民间老百姓中传播应用比较广泛。但实际上占卜学是对“象、数、理”的综合应用,并不是仅限于预测吉凶祸福的术数,“象、数、理、占”原本就是相互印证、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也可以说是易学的四门功课。
《易经》是中国古圣先贤思想与智慧的结集,包含着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领域,具有纵横古今的普世价值。在前人易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一、关于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结合义理和象数重新加以分析;二、基于物理学不确定性原理,重新解读命理学规律,提出财富、寿命和福德的不确定性原理公式;三、运用物理学观点和中国文化特征重新解读太极图和阴阳图;四、重新定义了阴阳爻的二进制表达形式,将阴爻赋值为“1”,阳爻赋值为“0”,进一步揭示了先天八卦和64卦方圆图排列次序的奥秘,以及64卦与生物基因遗传密码的对应关系;五、对河图洛书的数学规律做了全方位解析,提出了河图双螺旋模型和圆形洛书九宫图,并绘制了河图双螺旋数学曲线和洛书周期性数学曲线,通过洛书数学曲线可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周期进行预测分析。
《易学笔记》是以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八个卦宫顺序来阐述64卦,八纯卦各为本宫八卦之首,每一宫以首卦为体,变卦为用,按照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的爻变所成之卦,再加上游魂卦和归魂卦,形成八个卦宫64卦。例如,乾为天是乾宫的首卦,按照变爻顺序依次形成“姤、遯、否、观、剥、晋、大有”7个变卦,其中晋卦和大有卦分别称为游魂卦和归魂卦,另外七个卦宫也同样依此类推。
易学博大精深,非笔墨文字能诠释其全部真义,谨以此抛砖引玉,期待各位易学方家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