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下午学校的校刊编辑选修课上,负责授课的17届学姐在谈到热点话题时举了“少年娘则国娘”的例子。我想她应该只是想举例而已,但对于这句话,我确实有些想法,尽管这与她的用意并不相关,但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将其表达出来的。
这句话确实引起了我发自内心的担忧。但我首先担忧的,并不是当今所谓“少年娘”的现象与其发展趋势,而是这句话本身。
既然都说“少年娘”了,那这里的“少年”应是指青少年男性。我支持赋予“少年”一词两种性别的使用范围,但这里暂不展开话题。
参考网络上对于“娘”的解释,我想翻译一下这句话:如果我国的青少年男性都“很像女性”,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得“很像女性”,要不得!
我觉得,只要稍稍动动脑子,我们就能发现这句话的不可理喻。
那些“散发着阴柔之气”的特征,的确是在女性身上多见,说那些男性是“很像女性”,应该也不错。
我对“性别刻板印象”这个问题,暂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所以这里暂不评价他人口中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各表现出什么样子。我更想说的是,女性的外在特征是否就是“女性”的全部——我们能用“女性”来概括这些特征吗?
现在都21世纪了,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我们并不难看到女性在亲自诠释着社会的正能量,也不难明白,女性,可以取得和男性一样的成就。
老一辈的屠呦呦女士,就已经用青蒿素证明了科研不是男性的专利;在世界面前为我国发声的华春莹女士也是女性;在亚运会等赛事上为国争光的健儿中,更不缺少女性的身影;“最美教师”等女性当中的“平凡人”,也告诉我们女性也可以参与到使现代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过程当中……“女性”带来的,早已不止是那些外在的特征。
如果说古往今来拥有大成就者似乎是男性占据大多数,那是因为社会普遍不给女性创造和男性一样的机会,在舆论上也对女性的才能不予认可(但即便如此还诞生过李清照这样杰出的女词人呢)。醒醒吧,都21世纪了,人类早已不再需要将体力劳动看作生命的太阳,即便对于有些工作,男性也许的确在体力上占有优势,但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应该变了,眼界也不应该局限于那一块地方。
如果看到这里你想说,“少年娘”也不是在否定女性啊,男性看上去像女性就是不应该啊之类的话,那么我便要问:
男性表现出女性的外在特征可以说“娘”,那说“国娘”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能听出说“少年娘则国娘”的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可“国娘”真的是我们应该表达出来的话吗?
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最后国家不仅没能朝气蓬勃,反而充满了性别歧视。
我想很多人其实是在无意间让女性“中枪”了。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国弱”,而非“国娘”。
就算社会需要明确的形容词来将男性和女性区别开来,我们印象中的“细心”“体贴”等词语,也不应在“国弱”的讨论范围内了。
所以,如果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先放过那些女性的外在特征吧。透过它们,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是对外在标新立异的过分追求,以及内心的没有朝气与做作。
如果你早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那么我便再高兴不过了,那么,请允许我再提出最后一点小小的意见:
请你别再说“少年娘”了,好吗?
别让今天的你的言辞,成了旧社会侵犯你的同胞(尽管她们和你的性别可能不同)权利的行为的时光机。
2018年9月1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