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问答集锦(二)
抽空也会在网上回答一些问题,关心职场奋斗者与创业者的问题,因为也曾有这样与那样的疑惑,渴望一些温暖与指导,如果你也有同样的问题,欢迎随时添加微信(dndqiao,大脑袋商人)或者知乎(黑客咖啡屋)、悟空(大脑袋商人)提问。
Q:为什么一些公司招前端不想要培训班出来的人?
大脑袋商人:
第一呢,
再好的大学,也是一个培训机构,跟培训班及其他教育产品,只有品质上的差别,没有本质上差异。
第二呢,
大学教育也好,社会培训班也好,都是教育产品,包装形式不同罢了。
教育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有存在就是有需求。
鉴别教育产品的好坏,只看一定周期内(个人不同)的回报,与投资股票房子没啥区别,当然回报周期及回报价值,有时候难以评估。
第三呢,
有些公司区别看待某类教育产品的消费者,是极其正常的,就跟买手机一般不买不贴牌但属于大牌加工厂的手机一样,多数还是买贴牌的(就不举例了~)。
第四呢,
有些教育产品消费者的能力足够,但是鉴别成本或机会成本太高,导致了区别对待,这也无可厚非。
鉴于以上情况,有如下建议:
多元多维的扩展个人的影响力,不要指望谁给你一辈子背书;
选择教育产品,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承受其代价,再考虑回报能有多大;教育产品严格来说是以时间换别的东西,花时间取得“知识”、“经验”、“技能”、“荣誉”,用来换得“信任”、“胜任”、“岗位”、“报酬”,看懂这个,不要在不关键的收获上花费太多时间;
既然是一个教育产品的消费者,那么急功近利是必然的,买到就当拥有,学了就当会用,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幻觉,让别人以为这样,跟自己知道怎么样,为了今后的不断进步,还是要搞清楚的。
最后一点,找一个信任的人,彻底的持续的学习ta,研究ta,让时间累积出效应,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Q:为什么淘宝不转型做拼多多模式?是商业模式不同还是商业核心不同?
大脑袋商人:
指点江山的快感是这类问题的吸引力所在哈哈哈哈
其实呢,转型不是不可以,自废武功也是商业常态,规模企业转身难,不是因为老板决心不够大,也不是公司舍不得某些利润,而是,决定商业组织战斗力是工作氛围。淘宝内部是否在氛围上营造出了创造比拼多多更好的模式的准备,如果没有,那并不会发生。
商业策划也好,计划也好,关键不在于做,而在于做的频率。
成功一个拼多多,还是拼夕夕,都无所谓,关键是做了多少次尝试后,终于发现了隐形的市场空隙,并已经具备了深挖下去的能力。
商业模式或者商业核心,在我看来,是对行动频率的换个说法,没有行动,没有足够的行动,做的不够多,做的不够深入,什么模式跟核心都是吹牛而已。
Q:实体店越来越难做,都是电商惹的祸?
大脑袋商人:
“实体店”的看法需要重新审视下。
现在对“实体店”的主流观点,是开有具体店铺、工厂、办公室这些有专门“业务”、“销售”场景等固定地点的方式,叫做实体店(经营),其实,我觉得“实体”的含义,应该是基于“价值”而非“形式”来判断的。
“坐贾行商”,传统认为的那种“经营”形式,不外乎开店或者走街串巷。
而今,已经有更为发达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移动支付”、“物流”、“外卖”等等,那么这些“形式”是可以不断扩大的。
街口的“门头房”,开发区的“厂房”、路边的“地脚”、大排档的“摊位”是做生意的基础设施,那么“网店”、“朋友圈”、“APP”、“短视频”这些难道不也是做生意的“现代基础设施吗”?
所以,所谓实体生意,本质上不是用什么基础设施来区分的,而是用“是否增加了人与人的链接途径、“是否增加了社会总财富”、“是否满足了特定人群的合理需求”、“是否提升了客户群体的幸福程度”、“是否提供给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这些构建于“创造价值”与“增加福祉”为目标的商业形态,都可以说是“实体生意”。
所谓非实体,那么可以说恰好相反,“零和游戏”、“击鼓传花”的那类“生意”就属于典型的“非实体”,并非“实体办公或经营场所”来界定。
商业形态与商业效率是两回事情。
“过去”的商业形式逐渐落寞,不代表商业效率下降,不代表过去商业形式所提供的需求变小。
商业形式本来就是不断进化的,“实体”的内涵也是在不断扩大的。
选择最重要,这放在“人生”这些语境下,似乎大家很能接受;
为什么放在商业形式上,再次“选择”成为一个接近“失败”的词语了?
幻想自己无可替代,是很多生意最终没落的原因之一;
做生意就是时刻准备被替代,“不断选择”是商业企业长期成功至关重要的素质。
欢迎关注大脑袋商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