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章

作者: 连连连123 | 来源:发表于2017-10-09 22:17 被阅读0次

    《如何引导中小学正确认识音乐中的美》

    摘要

    追求美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音乐课标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首要的基本理念。而音乐教育是美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向学生进行灵魂陶冶的巨大作用,这门课比其它学科更独具“美”的优势资源。“音乐实践活动诱导学生积极创新”最终达到“乐曲欣赏诱导学生孕育美”“音乐教育培养学生想象美”“发展学生创造美”的目的。无论是一首歌,一支曲子,还是一段旋律,一个情境,甚至跳动着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震憾人心的独特魅力。音乐教育中的“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听、观、赏、演、唱等,一系列点点滴滴的活动而生发的“美”,通过“唱游活动营造美妙情境”、“ 学习歌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中小学生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它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它的宗旨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让学生能够喜欢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音乐教育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追求美

    绪论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及审美特征出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教学。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其要求比小学生有所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已逐步走向成熟,这个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着重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听一些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从这些优秀的音乐中学会鉴赏它“美的精华”。不仅要知道贝多芬的《欢乐颂》美,更要知道它美在何处,为何而美。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演唱、演奏及综合艺术表演中自信地“表现美”。其次,还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这种创作可以是综合性的,例如诗歌、散文、绘画,甚至一个自编的小故事或小舞蹈等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让学生真正学会聆听,深切体会审美内涵

    培养安静习惯,让学生“完整”地聆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不能“说教”的,它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而应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获得。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师总是喜欢用大量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结果把欣赏搞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纷繁复杂,实际上,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老师要学会“缄默”,学会静下来,把多一点的“完整”的聆听交给孩子,因为人的听觉思维需要在声音的连续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安静、完整的听觉过程能让欣赏者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的灵魂,捕捉音乐的细微之处,它能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当然这也并不是要求老师一言不发,只是要说得巧而精。本人认为,教师的语言要适时、到位、精炼,启发性、描述性、意向性、探究式的引导和对话应该多一点,直白化、程式化、具象化的灌输和固有、归结少一点,唯有如此才能起到引领和点睛的作用。

    突出主导地位,让学生“纯粹”地听

    众所周知,“聆听”是学生最直接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音乐语言的过程。在欣赏教学中,必须突出聆听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强化聆听,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音律之美。在实际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无论是时间比重还是方式方法上都并不注意突出“聆听”,结果很不尽如人意。比如,有的老师在上欣赏课时,总是草草聆听几遍音乐后,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分组编舞、画画,最后集中展示,表面上看是姐妹艺术大张旗鼓地在为音乐服务,实际上“聆听”已沦落为“龙套”,舞蹈、美术却成了主角,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各个基本要素的感知能力,要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能力,但试问在完全忽略了“聆听”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这些目标如何得以实现?其实,欣赏更多时候需要纯粹的“聆听”,简约而鲜明,干练而独立,这样往往更能走进听者的内心世界。歌曲教学也是如此,尤其在教唱某些教育性质很强的歌曲时,有的教师往往花很多时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道德品质的教育,以“说理”代替“审美”,这同样是不可取的,应当把音乐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引导他们从音乐的音响中感受并逐渐学会领悟其深刻内涵,教师的“说理”远远不及学生听觉的主动参与,所以音乐教学的审美性、音乐性、艺术性不容忽视。

    (三)充分利用文化市场,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更加不容忽视。电视、电影、文娱晚会、文娱活动等与音乐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这些对中小学生来说,平时接触很多,并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电视节目及电影中就有非常好的音乐,而且也非常有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那些获得很多大奖的电影音乐,很有艺术价值,因此也非常有必要了解它。其次是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上。对待流行音乐不能完全持否定的态度,流行的东西未必都不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良莠。像陈美的小提琴、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情调钢琴、雅尼的音乐、“神秘园”的音乐等,这些音乐在年轻人当中就非常流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音乐有所接触并适当了解,平时可以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也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

    三、《音乐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不是一种点缀,也不是偶尔为之的一件小事,更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洞说教,它是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自始至终的、全面彻底的、自觉遵循的、认真贯彻的教育哲学。我们可以把音乐审美的本质和态度投射到审美教育的实践中去,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事音乐审美活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应该真诚而亲切。音乐课堂中的评价,一般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以及教师的评价等,好的评价不仅要求评价本身具有语言美、听觉美,更要注重评价是否建立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及课堂的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反应,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生活体验与需求,激发其主体精神,从而促进每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只有这样,评价才能发挥其特有的魅力,才能让学生正确的感受什么事真的美,进而向往美,追求美,成为“美”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一段优美生动的语言,可以把学生带进梦一般的迷人境界,一句鼓励的语言,可以增加学生无限的动力。事实也证明,教师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们遨游在美的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追求语言的“精”与“情”。 课堂上的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评价,使自己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给自己提供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机会,同时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在音乐课堂上开展的自身评价,对于评价和事实是否有距离,不必苛责,只要学生能讲清自己为什么这么评价的理由就可以了。例如:在学唱《两只小象》这首歌后,我请学生评价自己时,其中有一名学生对对自己的一应俱全是:“老师,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我对自己很满意。”这位学生虽

    然没有说自己怎么唱得好,可我已经能够想像到,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的学习态度一定的积极的,因为他已经为自己树立了信心。在教学中,每当学生表演结束,给他们自评的机会,会使其表达自己的创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班级音乐会”是学生间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活动表现音乐特长,学生吹、拉、弹、唱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试。学习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每一次评价前,学生自己选择唱(奏)得最好的音乐作品进行表演,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每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的评委,因此他们总能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演唱(奏),客观地自我评价并给每一位同学做出公正的评价。另外,每一次学生的音乐活动展示与音乐要素阐述,都是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机会。为了评价的深入、准确,自然促使学生对相应的技能与音乐要素更准确的掌握与理解。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这样的评价能营养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美的教育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的渗透,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音乐课堂成为良好的育人课,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邀精心的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心灵中的美的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中,我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课本应不只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该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是最重要的。从而培养学生对妈妈真切的爱,为他们的良好品格和健康心态打好良好的基础。

    小结:音乐中表现悲伤的情绪,旋律的进行大都由高向低进行,速度比较慢;音乐中表现高兴的情绪,旋律的进行大都比较跳跃,速度也比较快。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决不是唯一标准。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材,整和教材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在设计四年级下学期的欣赏课时尤其适合这一点,我们分考虑到这时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较强,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兴趣不高的现状来设计课堂教学。

    总结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标题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km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