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读过《看见》这本书,但那时候很多事情都不太明白,倒是很惊异与柴静的文笔与才华,现如今重读这本书,更让我震撼的是柴静对生活,对人生,对人性,对责任的理解和体会,我敬佩柴静,看见也好当年的《穹顶之下》也好,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敢为人先,所以那份勇气有种令人惊心动魄的美,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万物万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原则,他是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关心着这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他关心着人本身,这本身就很了不起,我对他的敬重,始于才华,忠于人品。
《看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部自传小说,他在讲述柴静的人生经历,从一个地方台主播转变为一个央视记者,从青葱年华,懵懂无知到身为人母,冷静深沉,是他人生的成长。而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就是,读这本书的人会和他一起成长,他用最简单,最质朴的中国字,组成了能够刺透人心的语言,戳破一切的谎言,直达人性深处。《看见》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部记录性质的书,是柴静的采访经历,非典事件,农村妇女杀夫案,同性恋人状况的采访,偏远山村教师采访等等,他告诉了我们太多事件背后不为人所知有残忍悲痛的真相,他想让我们看见的也就是这些真相。
非典事件,让我看见了人们在死亡面前多么渺小,在天灾人祸面前,多么无能为力;这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加显示出了人性美丽的一面,让人懂得何为责任。柴静说“我不想当以后我的孩子问我当年非典是你在干什么时跟他说‘你妈在看电视’”是有多大的责任心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啊。有一个护士说她的孩子才一岁,但他还是坚定的去照顾了疑似非典状况的小孩,劝慰悲痛的母亲,他说我也是位母亲啊。坚守在前线的医生在电视里从来都是镇定自若的,我们理所应当的以为,那是他们原本的模样,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他们的脆弱和害怕,他们会畏惧死亡,会害怕,会哭泣,会焦虑,他们其实也是肉体凡胎,不过肩上多担了一份责任,所以更加坚强,更加无畏罢了。我们总是歌颂,总是赞扬那群在灾难面前逆行的人们,可对于她们承担的一切却不愿去想,不愿去问,我们的歌颂是麻木的,因为我们不够了解,所以不够慈悲。
让我映像最为深刻的是关于同性恋者的采访,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这个观念,当时甚至有些惊慌和迷茫,甚至佩服柴静的大胆,如今想来不过是因为当初自己太过无知,才会那么无所适从。看着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什么叫同性恋,后来慢慢了解,觉得柴静真的很有勇气。书中有一句话是柴静问别人,那人给他的回答“我妈们国家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因为在我们国家,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做道德。”疼痛又逼人清醒的回答。
在我映像里柴静是第一个那么关注普通人的新闻记者,他关注的人很普通,凡世中的芸芸众生而已,我想起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我在乎》,说的是海滩上因为海浪搁浅的鱼无法自己回到海中,只能默默等待死亡,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帮助他们回到海中,旁边有大人问他,这是何必了,没有人在乎一条鱼的生死啊,小男孩头也不回的回答他:“我在乎。”这世界上最多的就是人了,太多太多的普通人,多到都没有人去在乎他们了,可柴静说:“我在乎。”让人流泪,让人感叹。很多很多的普通人,活在灰色地带,活在痛苦的深渊,没人在乎他们,人们提起她们甚至只有鄙夷,可他们之中很多人是为生活所迫,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善良和原则。柴静说:“这个世界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可能做好事。可没有人愿意去看见,没有人愿意去了解,所以我说,柴静是一个伟大的人。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看到的新闻,看到的世界是海晏河清,是太平盛世,人们说我们的世界真好,我们的国家真好。可大海的平静之下也有那么多的暗流涌动,传达给人们会惊吓到他们,可不传达,人们永远愚昧,我曾想过,传播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新闻对于我们来说算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传达新闻。我从来都想不明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也让我更加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