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玄悟道
这一章描述了道的形象,强调了道的重要作用,重在论道。偏重于哲理的阐述,具有思辨的色彩。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的叫“夷”。夷,平坦之意。听之不闻的叫“希”。希,真实存在。感觉不到的叫“微”。微,细微玄妙。视觉、听觉与触觉,不可探寻它的究竟,因此笼统称之为“混而为一”。道家有“混元一体”、“混元一气”的概念,大概出自于此。
“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此三者,指视之不见的“夷”、听之不见的“希”和搏之不得的“微”。这是描述“道”不可感知的三种特点。这三者是无法追究“道”的真谛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三者融为一体,即道。说它是物,又不同于物;说它不是物,又蕴含宇宙万有,万物皆由它而生。所以“道”是浑融一体的。由于“道”没有确定的形体,感官无从体验,因此难以用语言描述,只能去“证伪”,通过感性经验一一否定,从而显示“道”的特征。致诘,究诘,追究。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道”的境界清晰明净,高居于天空之上也不特别光明耀眼,低处于下也不特别幽昧昏暗。无法拿具体的景物来比拟,只是一种空虚明暗若有若无的存在。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如同一条不断扭动的绳子,无法为它命名,不停运动,最后归于无有。其中的“绳绳”,即“玄之又玄”。“玄”的象形字就像首尾衔接,以至无穷的绳索。“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物质世界看不到道的本体,只能用心去体会,即“无状”、“无象”。“是谓惚恍”,飞速旋转,闪烁不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迎接它却找不到它的开端,追随它却也找不到它的最后。所以,“道”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周流不息的。
总之,这个“混而为一”的东西,无前后之分,无明暗之别。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似断似续连在一起。没有东西能形容它,也不能用任何事物来比拟。只好称为“惚恍”,不去不来,超越时空。
它本是无始无终的。因此,以无始之始,姑且称之为“古”。“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上古不可留,只需把握当今。“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领会了“道”的精要,就能以之驾驭今天的具体事物。“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知晓万物的起源并认识其发展变化,这就是“道”的纲纪和规律。
对人来说,最能具体感知事物的是所见、所听、所闻,以及感官所接触。然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以及触摸之所感,内心之所思,毕竟都是有限的。世事繁杂,被耳目所欺骗,被情感所蒙蔽的事,经常会遇到。既然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触觉也无法感受。那么只有遵循古人所遵循的“道”,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并用之来驾驭今天人们必须应对的纷繁事物,抵御那些追求名利物质的思想观念。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看,只有“返朴归真”,才能遏制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