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这个春节假期有些漫长,有些不同寻常。它被禁止了一贯的热闹串门的景象,而换做的是安安静静宅在家里。哪里都不准去,哪里都不能去。全国人民都盯着一个数据:“疫情数据”。每天关注的重点也都是关于疫情的种种新闻。而其中的焦点人物事迹中,一个伟大的人物——钟南山院士出现在我们面前。十七年前的非典时期,他的一句:把最严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让经历非典时期的人民都知道了钟南山的名字。时隔十七年后的今天,面对再一次让国民束手无策的疫情,这位84岁的老院士,临危受命,再次勇敢的冲到了疫情的一线。于是他的身影也再次倍加收到关注。我们从媒体只能了解某些方面的钟南山院士的形象,相信大多数人与我一样,也想要多了解一些他的生平和事迹,多了解他那勇敢、坚毅、敢说真话等一切令我们敬畏的优秀品质背后的形成历程。所以我翻到了这本书《钟南山:生命的卫士》,作者:李秋沅。为我打开了更多的了解这位伟大院士的通道。
本书简介:
一个沉醉于冒险的顽童,怎样种下毕生追寻的理想?一个叱咤田径场的少年,如何成为妙手仁医的医者?一个久别医坛的医者,历经哪些磨难涅槃为业界泰斗?一位历经坎坷的老人,凭什么两次在病毒肆虐时力挽狂澜?......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他以诚信做骨架,以大爱为经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完全诠释了院士的职责,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
本书从钟南山的出生写起,一直到2020年的(也就是现在)疫情期间,叙述了钟南山经历的重大事件。书本很薄,但概括比较全面。本书将一个更加真实、接地气的钟南山送到了读者面前。
全书精华解读:
一,父母对钟南山的教育
对他人的无私奉献:
在钟南山的心目中,母亲总是衣着朴素,但却温柔美丽。并且总是能够给与孩子与成人同等的尊重:她总是耐心听孩子们说话,并不因为他们仅仅是孩子而轻视他们发表意见。她也从不粗暴地训斥孩子或者霸道地要求孩子服从,而是和孩子们讲道理,婉转地提出批评。母亲对待外人也一样好,若有人向她求助,她总会无私的提供帮助。只要家里的衣服够穿,母亲就会把“多余”的衣服送给身边那些非常困难、衣服都不够穿的人。
母亲还给童年的钟南山讲了《麦琪的礼物》,故事中的人宁愿舍弃自己心爱之物也要成全对方的举动,在小钟南山的记忆深处烙下了痕迹。母亲的悲悯连同这个故事中的善意,一同在他的心中深深扎根。
做诚实的人:
上小学三年级的钟南山对母亲撒谎了。那时的钟南山很淘气,不是一个乖学生。他时常逃课去玩。每个学期,家里给的伙食费本来是要求交给学校的。但钟南山并没有上交,而是自己留下然后去街上买东西吃,没在学校吃。当母亲突然问起交伙食费剩下的钱时,钟南山不假思索的撒谎道:“我不知道。妈妈您可以去学校问老师”。谎话一出,钟南山就后悔了,但是小小年纪的钟南山这时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当母亲去到学校了解了真相后,并没有过多的责备钟南山。只对他说:“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知道此事的父亲,却也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父亲(钟世藩)的一句话却让钟南山想了一个晚上,一宿无眠。钟南山知道自己错了。父亲没有打骂惩罚他,但父亲的话却比拿鞭子抽他更让他难受。他亲身体验到谎言被揭穿后的羞耻与难堪。父亲的话和这份羞耻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他知道撒谎的后果了。
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母亲(廖月琴)还是一个特别守承诺的人。记得钟南山十一岁时,母亲向他承诺,如果钟南山能够考上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就奖励他一辆自行车。而最终,钟南山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功考取了这所中学。然而那是通货膨胀特别严重——要理发都得背一书包的金圆券去才够,钟南山家里的生活也困难起来,在那样的时候,要买一辆自行车,是一件让母亲特别为难的事情。但母亲还是说到做到,真的给钟南山买了一辆自行车。“只要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钟南山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也记住了。后来也用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要懂得为他人着想:
父亲(钟世藩)很严肃,不苟言笑,在孩子面前是威严的。他是一位尽职的父亲:在忙完医院的工作,回家还不忘辅导钟南山的功课。钟家是看重礼节教养的,待钟南山稍微长大懂事后,钟世藩就再不允许钟南山孩子气地只顾自己了。有一回当钟南山第三次在饭桌上伸筷子挑拣最好的菜肴时,父亲沉下脸,啪地用自己的筷子打掉钟南山的筷子,低声训斥道:“你想一想,别人还吃不吃?” 钟南山顿觉惭愧。钟世藩话很少,有时候吃一顿饭一句话都没有,但父亲的话是有分量的。从此后,钟南山再也不敢伸筷子在桌上放肆挑拣了。
二, 医学的启蒙:钟南山帮助做实验的父亲饲养小白鼠。
父亲钟世藩从美国进修回来后选择的研究方向是乙型脑炎病毒的培养和分离。因为学校的经费有限,父亲就用自己的工资买小白鼠然在自己的家书房里做实验。钟南山有了近距离接触工作中的父亲的机会。钟南山帮助父亲喂养实验的小白鼠。在实验室,钟南山特别安静,不敢打扰父亲,仔细观察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当然,小小年纪肯定会疑问多多,钟南山对父亲的小白鼠实验产生很多疑问。他会向父亲请教这些问题,而父亲有空的时候,就会很耐心地、认认真真地一一解答钟南山的问题。
钟南山与工作中的父亲近距离的接触,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父亲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耐心、观察力和责任心。同时,他还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他的所学所获,也正是一位医生必备的素养。父母都是医生,钟南山从小目睹很多个父母风雨无阻的治病救人场面。当他看到被父母治愈的病人,眼中流露出的感激与由衷的爱戴,钟南山感受到,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的满足感,这也令他对医生产生了亲近感,并由衷地热爱医生这个职业。
父亲钟世藩说,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得讲依据。父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钟世藩从小就教育钟南山:“要把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来。” 父亲的教诲,钟南山铭记于心。
三,破全国纪录:体育运动培养了钟南山竞争、团队、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种精神。
努力学习的钟南山最终如愿以偿的考上当时的北京医学院。他在中学就冒出的运动特长,在大学期间,继续绽放出光彩。一九五八年,大三的钟南山,被选拔参加北京市体育集训队集训,备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这对于非专业运动员的选手钟南山无疑是人生难得的一次挑战,钟南山青春的热血沸腾,激情燃起。还未离校集训时,钟南山就自己开始了严格自律的训练。每天下午放学后,在操场上一次次的奔跑和冲刺。一直到天黑看不见跑到后,他才停下。而这时学校的饭堂早已经没有饭吃了,他只能到校外合作社买点东西吃。
在钟南山进入集训队集训后,训练更加艰苦。三百多个日夜重复着高强度的训练,钟南山用他的坚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但命运跟他开了一次玩笑,在选拔赛时,一直不懈努力的钟南山状态不佳导致落选了。陷入巨大失落并几宿难眠后的钟南山却没有选择放弃。钟南山想离正式比赛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他还有机会!他要继续往前奔跑!百折不挠的钟南山从短暂的困惑和沮丧中振作起来,再次出现在了跑道上。他的智慧与理性,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真思考总结之前训练的得失,并调整了训练的节奏与计划。最终,在1959年9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上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全国纪录。1961年,他在运动场上再次焕发光彩,获得男子十项全能冠军。
钟南山的体育运动经历,是他青年时期重要的华丽篇章。多年后,他回想起这段经历,说道:“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体育运动呢?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第一是竞争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任务。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是极为宝贵的。”
四,医者志向:历经坎坷的行医之路
1964年,钟南山被下放到山东乳山,在那里度过了及其艰苦的岁月。他住在农民家,冬天也得睡冷炕。他只能跪着,卷着身子,把所有能保暖的东西都盖上,熬过漫漫寒冬。钟南山也像个真正的农民一样在严寒的冬天肯地瓜干果腹,在田里干着重活。一年的口粮到了来年的春天就全吃光了,钟南山只能往锅里放些槐树叶充饥。钟南山在农村因为表现突出,农民们都看在眼里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评。1966年3月,如愿以偿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但文革开始,远在广州的父母都受到严重冲击,父亲被下放,而母亲在文革中去世。这对钟南山来说是多么严重的打击。悲痛欲绝的钟南山拼命的干活以忘掉痛苦,争取组织上的信任。1968年,钟南山成为学校的锅炉工。在这个艰苦的岗位上,他几乎是拼命的状态,超负荷的劳动。这份工作考验着钟南山的体能极限。很快,他真的遇到了极限挑战。在他积极响应献血号召,献出了400毫升鲜血后,按时去锅炉房干活。没有任何营养补充,甚至没有休息。高温下,他很快就体力不支,摔倒在炉门前。热浪灼烤着他,他昏死过去。幸亏来锅炉房打热水的校工和一群教授、医生救了他。
1971年,北京医学院开始召回表现好的下派教职工从事教学和科研。钟南山一直积极上进,表现突出。但是他的上调申请还是因为“出身问题”被拒绝了。这对钟南山是极大的打击。成为治病救人的医者的志向犹在心中,每每想起,芒刺在背。什么时候他才能重拾昔日的梦想,重新专注于自己热爱的医学专业?没有人能回答他。
五,受挫与发奋——灵魂拷问:你今年几岁?
1971年,钟南山终于被调回广州,成为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此时的钟南山快35岁了。之前的整整11年,他都没有从事医疗工作。此时的父亲也已经是古稀老人了,他早已退休。但钟世蕃不让自己停下来,他要把自己从医四十多年的经验用文字留给后来者。“人总得留下点什么”,这是钟世蕃的信念。所以他每天一大早就去图书馆,用放大镜静静地阅读,一页页查找资料。他的眼睛不好,写东西时要遮盖着一只眼睛写,这样另一只眼睛就能得到休息。就这样,钟世蕃花了三年时间,在1978年完成了四十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他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自己的信念。父亲钟世蕃说的这句话“一个人要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东西,才不算白活”,牢牢刻在钟南山心里。
钟世蕃的话向来简洁,却极有力量。钟南山回广州时,快三十五岁了。一天,钟世蕃忽然问钟南山:“南山,你今年几岁了?”
钟南山不知父亲为何问这句话,不假思索地答道:“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了,真可怕......” 钟世蕃说完这句话,就没有再说什么,若有所思,若有所失。
敏感的钟南山立刻从父亲的静默重揣摩出父亲心里所想。他整个人一震,如同被重拳击中。父亲的话深深刺激了钟南山。这也是对钟南山一生影响最大、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这句话重新唤醒了钟南山对医学事业和的强烈追求。一切从零开始。犹如当年站在跑道上他在原地踏步之时,对手已往前快步冲去,遥遥领先。从现在开始,他得迎头追赶。他立志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钟南山虚心向同事们学习看病,看同行医生如何检查病人、如何给病人诊断、如何制定治疗方案、如何分析病人的治疗结果......晚上回家,他将白天所见的每一个病例详细地记录下来,用心学习,用心钻研业务。他还自学专业英语。八个月之后,他的专业能力突飞猛进。慢慢的与同事在专业水平上缩小了差距。八个月拼命的苦学,让钟南山瘦得脱了形。虽然累坏了身体,却重拾了自信,遇到病人,他再也不会像刚开始那样心虚了。
而接下来,机会也随着他的努力和付出悄然来临:医院接到了中央号召全国医疗系统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的群防群治工作指示,决定成立一个防止小组。领导想到了钟南山来接这个活,原本以为要劝说一番才会让钟南山接受任务(毕竟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瓷器活,不但吃力不讨好,而且染病风险也很高),但是钟南山却没有半点推托便应承下来。而他没有料到,他出于本心的本性的行为,竟然为自己打开了通往辉煌之路的大门。钟南山全心投入,执着向前,无所畏惧,坚韧不拔。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果。1979年,广东省卫生厅决定在防治小组的基础上,组建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出任副所长。
历经艰辛,奋发图强后的他,终于如愿以偿的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医者。
六,机遇与挑战:留学生涯伊始的艰辛到归国时的荣誉、实力都实至名归。
1979年9月,经过努力参加考试后的钟南山,顺利拿到了出国留学的通知书,入选公费出国人员名单,获得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的机会。四十三岁的钟南山开启了他的又一人生旅途。
但到了英国,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语言沟通障碍(即使之前努力强化过英语,但真正到了一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要完全用英语交流沟通还是不那么容易)。而更大的困难却是来自导师:导师质疑中国人的医学专业水平,所以根本不欢迎这位来自中国的医生。语言上很不客气。钟南山默默忍受着导师的轻视与误解。但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让导师明白自己的决心与专业水平的。他在默默等待机遇。而一个月后,机遇终于来临,教授面对钟南山的诚恳和坚定的目光时,终于问钟南山:“你能不能讲一讲中国的医疗?” 钟南山毫不犹豫的回答:“OK!” 虽然后来才发现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对于一个英语水平不过关而且一点头绪都没有的他太难了,但钟南山拿出了之前在赛场上的拼命精神。一个月后,他的专业的演讲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次的成功,也终于让钟南山获得了教授和同行们的认可。
在接下来的两年留学生涯中,钟南山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他的成绩突出,实验结论广受赞誉。钟南山也因此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1980年9月被邀请到圣·巴弗勒姆医院合作研究哮喘病介质。
而在9月剑桥大学举行的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上,钟南山也幸运的被邀请出席并做报告。这是因为钟南山的一篇论文,挑战了一位英国学术权威——牛津大学雷德克里夫医院麻醉科的克尔教授。而给他带来此次做报告的机遇的人——杜鲁门教授当时被钟南山严谨治学、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折服,认为此文有价值, 马上推荐给了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这才有了钟南山受邀参加这次研究会的机会。而钟南山的表现再次令在场所有人折服。
钟南山两年的英国学习生活,虽然极为艰辛,但成果累累。他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其中有四项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及糖尿病学会发表。他还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圣·巴弗勒姆医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的“荣誉学者” 和 “荣誉会员”称号。爱丁堡皇家医院特地派人前来挽留终南山,请他去那里工作。但钟南山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是祖国送我来的,我得回中国。”
1981年11月8日,钟南山结束了在英国两年的学习,学成归国。而此时的钟南山终于第一次得到了父亲钟世蕃的表扬:“你终于用行动让外国人明白了,中国人不是一无是处。”
七,院士的诞生:有了成果后的实至名归
1996年4月,由于钟南山在对哮喘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膈肌功能的研究,以及对慢性阻塞肺疾病及肺心病病人营养状态和营养疗法的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决定授予钟南山教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他是广东省第一位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而当上院士的钟南山,依旧坚守在医疗第一线。他说:“不管是院士还是院长,我首先是医生。”
八,“非典” 和 “新型冠状病毒”:勇气与担当
2003年的非典,相信经历过的人大多都知道钟南山的名字。他的那句:“把最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掷地有声,被载入中国抗击“非典”的史册。还有他在媒体面前敢于向大众讲真实的疫情,敢于说真话。他的诚实和诚信赢得了国人的信赖和尊重。
钟南山在面对挑战时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当挑战来临时,只要有一定把握,钟南山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成功,而不是首先考虑失败。
如今十七年过去,国人再次遭遇疫情,钟南山还是那个十七年前的钟南山。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千里迢迢坐高铁奔赴武汉的疫情一线。在民众眼里,钟南山代表着正直,代表着科学,代表着权威。而84岁的钟南山的“钟南山说”也从没有辜负过公众的信任与期望。
钟南山的优秀品质:勇敢、诚实、坚持不懈、朴实善良、执着、严谨 ...... 这些优秀品质让他为中国也为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曲优美乐章。在此我真心希望我们的钟南山院士——我们的生命卫士,永不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