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后感|书评|好书推荐
《活着》之于“活着”——读后感

《活着》之于“活着”——读后感

作者: 企鹅划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9-24 21:51 被阅读0次

    作者写了那么多的死亡,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福贵还活着吗?

      我第一次读书读出恨作者的情绪。居然把人命写得不如草!读的时候被它吸引不舍得放下,看完一遍就不敢再看第二遍;甚至看的时候简直是在虐待自己,既想要快点看下去,又害怕后面会出现更痛苦更打击人的情节。

      读完最后一个段落,还来不及思考,却又不自觉问自己: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一点希望吗?没了希望,人就失去了活着的意志,失去了对生的意念。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的打击,那么多的痛苦,福贵的乡亲们始终还在笑,取笑、玩笑,而不是苦笑。仿佛笑是一种本能和习惯。在他们的生活里,苦就是苦,没必要用笑去遮掩它、欺骗自己。

    福贵像一根黑色的树枝,撑着,从没倒下过。最后牵着他的老牛,也没倒下过。悲苦,大悲大苦里,他们不说任何多余的话,只活着。作者不写背景,不渲染时代环境,只写福贵短浅目光看到的悲苦,而它能像一根小木楔子一样硌在你心里。福贵也活得像一根日晷,任太阳东升西落,他只撑在那里,本身就像一个活的指引。

    从前喜欢无病呻吟的时候,或者累了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一九四二》里,长工最后丢失了一双继儿女,不顾一切就从火车顶跳下去寻找。大雪漫漫,遍寻不得。最终,女儿的小风车被毁,他终于失去了活着的意志,发出最后一声呐喊,解脱在日本军刀下。当主人公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去,前方渺茫的生路被自己军队的机枪封闭,他抱着襁褓里的小孙儿,如同抱着自己的心跳。然而,小孙儿不慎憋亡于自己身下,他那生的意念也失去了气息。当他打算将自己的生命放逐于漠漠荒山,路边无助哭喊的小女孩忽又唤醒了他一丝丝生的追求。对于他们而言,饥饿、冰冻、战争、被人放弃,再多打击,只要有亲人在,有责任在,有依靠,就有活着的力量。

  而福贵活着,他连最后的依靠也没有了,何况外孙子的死还多少是因为福贵自己的大意。受到如此多打击,他活得并不麻木。他活得很清醒,否则他不会对作者的倾听报以感激;在他的描述里,他犯过浑、曾经招人恨、受过累、亲历生死、重生过。他爱着家人,一个人赶着老牛、犁田、回到四壁空空的家。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活着?

  也许,是我把“活着”想得太复杂了。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给了我启示。他说:“我没想那么复杂,长安是我的家,房子坏了,我就修。修好一处,我便同它亲近一处,他就好一点。”他为的,就是保护长安百姓,仅此而已。周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他像个傻子一样,只知道“不退”。

    不计算,不计较。可能生活就是这样简单呢!过自己的日子,做该做的事,纷繁犹如落叶,拂身而过,知秋不悲秋。福贵骗着他的牛,不管他是否感觉家人们还在看着他,一切不会让他心累。心不累,人活着,就不灰心。

   

相关文章

  • 《活着》之于“活着”——读后感

    作者写了那么多的死亡,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福贵还活着吗? 我第一次读书读出恨作者的情绪。居然把人命写得不如草...

  • 证明

    ——《活着(余华)》读后感 归纳法:活着→遭罪 演绎法:遭罪→活着

  • 人之于活着

    文/陌上千寻 人之于活着其实毫无意义无非衣食住行有一个小家有一个小窝有一个爱的人周而复始,一年一年重复着日子时而发...

  • 活着

    一切琐碎 之于活着 都是多余 一切犹豫 之于死亡 都是无望 纯粹地活着 过想过的日子

  •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余...

  • 死很容易,活着很难

    ——余华《活着》读后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 ...

  •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陈彤 七五班 《活着》这本书向我诠释了什...

  • 活着很辛酸,人间却值得

    ——《活着》读后感 对于《活着》这本书,很多人用“血淋淋”这...

  • 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活着》太沉重了,但又充满了希望。 ...

  • 18级全春焕

    《活着》读后感 活着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问题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之于“活着”——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rb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