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另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记得第一次看《活着》这本小说是在国权路上的一个书店里。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我站在书店里一口气读完了小说。从书店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路灯昏黄。我心里还念叨着“福贵儿”这个名字,心情如这黑夜般沉重,终于可以透一口气,自由的空气多么珍贵啊。小说结尾的时候,福贵儿的家人全死了,儿子因抽血过多死了,女儿是个残疾,难产死了,媳妇身体不好死了,女婿是个工人,事故中丧生,外孙撑死了,最后只有最“该死”的“福贵儿”还活着,守着一头老牛。福贵儿轮流把死去的家人的名字安在老牛的身上,诉说着他们的过去,这是一部彻底的悲剧。
电影没有把福贵儿的结局拍得那么惨,电影里没有那头老牛。葛优演的福贵儿一看就是个吊儿郎当的败家子儿样儿,可我觉得小说里的福贵儿还不至于那么不济。小说里充满了黑色幽默,带有一种深深的宿命。因为败光了钱,福贵儿在解放的时候没有被划为地主,占了他们家房子的龙二倒被一枪崩了。福贵儿被抓了壮丁,在国民党军中服役,幸亏解放了,他也就回了家。每当日子快好起来的时候,悲惨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而每当绝望的时候,生活又给你那么一线希望。福贵儿的女儿凤霞原是个残疾,但她心好,找了一个好丈夫二喜。二喜疼凤霞呦,可凤霞生孩子难产,又说不出话,当时正处于文革,医院里没有合格的大夫,只有几个红卫兵小将们,最后好不容易从牛棚里找到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凤霞也没救了。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小说那么悲惨,福贵儿一家还是迎来了一些好日子。巩俐的表演总是容易让人出戏,不容易亲近,刻意的痕迹明显。还是葛优和姜武的表演更自然些。电影色调上,还是暖色调多一些,也许在张艺谋这代导演心目中,青葱岁月总是温暖的,没有那么多的惨淡和悲戚。 中国的导演很难拍出那种真正的黑色幽默,而总是正面的叙述多一点。换个角度看,四十年后还原当时的场景,最忠实的记录也就成了最直接的讽刺。那一抹温暖的底色反而让现实变成了魔幻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