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孩子,二宝之间的冲突总是不可避免的每天上演。
还没走稳的小宝已经会好奇地从大宝手里抢东西了,这时必定招到大宝的打击和尖叫,大宝也会经常不知轻重地在玩闹中推到小宝。
而年纪差不多的两个孩子,也同样会经常为争夺有限资源争吵打闹,家里鸡飞狗跳。尤其是外向活泼,活动量大的孩子更容易于兄弟姐妹发生冲突。
当孩子们发生尖叫,哭闹时,几乎所有的家长第一反应化身法官,出面干涉,做出判决,企图用自己认为公平的方法把两个孩子放在两端,做出裁决。但马上会有一方孩子大声表示反对。要做到两碗水端平的公平很难!而且长期以往会发现,孩子一发生争执就习惯找家长评理,家长做法官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尤其,很多家长会为了保护小宝,教训大宝:作为哥哥姐姐要让一让。然而这让小宝学到了它可以作为受害者得到照顾,而大宝则被扣上了“小霸王”的标签。
于是小宝很可能会因为希望得到特别关注而故意招惹大宝,表现出受害。而大宝也会因为经常被批评而自暴自弃地认同自己就是“小霸王”。
有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同胞之间的争斗减少了70%到80%,可见有相当一部分的争斗是孩子们为了给父母看的。
那当孩子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呢?
家长要做的不是“公平对待”而是“同等对待”,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而不是放在天平两端,企图做出公平的衡量。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孩子也不可能一直在公平的环境中生长。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相处,如何处理关系中矛盾。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说:大宝大,要让弟弟。或者说弟弟不要去打扰哥哥。要忍住不当裁判,因为一旦做了裁判就是把两个孩子区别开了。
“同等对待”是把孩子们看成是一起的,不用分别对两个孩子讲道理。
我们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们发生争吵,没有危险时,不介入,让孩子们自己处理。
当一个孩子太小,需要保护时,或者出现危险行为时,我们需要阻止伤害行为,但不要急于斥责一方。因为批评和惩罚并不能让孩子学到如何解决问题。惩罚等于教导孩子“我会用伤害你的方式教你不要伤害别人”。
还记得我们前面学到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怎么做吗?倾听,认同感受,帮孩子说出感受对吗?我们让孩子轮流说出发生的事情,然后帮助他们说出感受,这也是向孩子们作出示范。
“小宝摔倒了,他感到疼,哭的很伤心,我们要怎么帮助他呢?抱一抱弟弟好吗?哥哥心爱的书被弟弟撕坏了,哥哥感到很生气,让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帮哥哥呢?”
我们不需要做出裁决,只要帮助孩子们说出他们的感受,把问题留个孩子们自己解决。
当孩子仍在争吵时,我们把两个孩子分开。可以说“孩子们,你们是想在自己房间冷静一会,还是在阳台上想一想怎么解决,等你们安静下来了,再继续玩,我相信你们会找到和平共处的办法的!
我们还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去帮助孩子化解紧张的气氛,比如:刚才发生什么?是有两只熊宝宝在打架吗?我很想看到两只熊抱抱是什么样子的。
综上,当孩子们争吵,家长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家长要保持冷静,如果孩子和大人都非常激动,这只会让局面更加乱糟糟。
接下来,家长要做的是不要做裁判,不要做裁判,不要做裁判,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是同等对待,将孩子们看成一起的,做到倾听,认同感受,启发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并且给与信任,相信他们会解决问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