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后事果,今生作者是。”说的就是因果。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我们的一举一动,心中所想所念都在因果之中。佛教讲究因果业力,你种下什么因,便得什么果,正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人要坚信因果,从而要广积善因。
当然人还要积阴德,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阴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了凡四训》讲过:“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命。”而且一人行善积德,还将会惠及子孙。而做这三件事便可积阴德,还能够改变命运,望诸位谨记。
一、孝敬父母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尽孝、行孝是做人的根本。而佛陀曾说过:“父母就是最大的福田。”佛教之中,亦有诸多典籍告诉我们,学佛需要先孝父母,就连释迦牟尼当初要出家时也是经过了父母的同意。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走向富裕的第一步都是懂得孝道。孝风凛冽,风水便会随心而转,心术正,则万事顺心,而心术不正,便不要再谈什么福报。
二、积极行善
平时与人为善,多多帮助他人,多结善缘,福报便会与日俱增,而且在行善积德时,不要抱着有所求的心里去做这件事,这件事做了也就过去了,不要记在心里,更不要到处去对他人说自己做了善事,这样做才能真正为自己积累阴德。佛不是成佛了以后才去渡人,是因为渡人多了以后才成佛;人不是有钱了以后才造福人,是造福人多了以后才有钱。而不让他人为难,不让他人难堪,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多想利于他人,这都是行善。
三、弘扬佛法
佛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就是说功德最大的善事之中,是宣扬佛法助印善书送人,帮助别人觉悟思想。而帮助佛经的印刷,培养善业也是弘扬佛法,是要续佛的生命和智慧,代替圣贤来弘扬善道。纵然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也换不了一尊佛,所以传法的功德最大,福报无量,会让更多的人感受佛法。
积存阴德,做好事,一定不要大肆的宣传,宣扬,一传播,你的阴德就消散了。你只有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踏踏实实的积德行善,积累阴德,虽然别人不知道,佛菩萨终会感应的到。,但功德、福报会在那里累积着,谁也偷不走、抢不去,就如同人的智慧,终究属于你自己。
当你福报不够时,做这4件事,功德无量!
当我们经常遇到不顺时,说明福报不够了,我们应该为自己积累福报了,只有福报多了,才会有好的运气。积累福报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还是去做这件事。
这件事就是布施。布施是佛教中的用语,简单理解其实就是要我们多去做善事,因为善因可以带来善果。我们在布施行善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四点才行,不然就算你做了再多的善事,也很难积累到福报。
第一、布施时不求回报。
我们在布施行善时一定不要有所求,帮助别人不要要求别人回报自己,如果要求他人的回报,你做的这件善事就成了交换,凡是有目的的交换,都不会获得福报,因为这件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行善。
第二、布施时心存喜舍。
我们在布施行善时,要发自内心的去帮助他人,并且把助人为乐这件事当成是让自己高兴的一件事,帮助他人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而不是拿出一百块钱帮助他人后,自己又去心疼自己损失了一百块钱,有这种心理的布施,也很难获得福报与功德。
第三、布施时换位思考。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们在布施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帮助他人,他人很难真正受益,如果布施的方式与时间不对,甚至还有可能行善不成反造业。
我们在选择行善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被帮助的对象的心理需求,比如你想帮助一个孩子,可以给他买很多好玩的玩具,也可以给他很多的钱,也可以给他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这三种布施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去布施,当对方需要什么时我们就给什么,而不是按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布施。如果对方需要陪伴,你给他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帮到他,如果对方需要的是金钱,你给他再多的鼓励也同样帮不到他。
我们在选择布施时一定要注意一点,要尽量把方法和智慧布施给对方,这样才能让对方真正受益,我们给小孩子买再多的玩具,也不如交给他一个做人的道理更有意义,我们给穷人再多的钱财,穷人依然贫穷,不如把赚钱的本领交给对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布施时心无所住。
如果布施时,想着有所回报,甚至布施以后到处去宣传自己的善行,这种有目的的布施,非但没有功德,反而让自己徒增烦恼。
这第四点要注意的就是,布施时心里不要想着自己在做善事,把自己做的是当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并且做了以后也留在心里,不去经常提起自己做了善事。
什么是福报?有钱就算是有福报吗?
最近这些年,“福报”这个词很流行,很多人都在努力的求取福报。那究竟什么才是福报呢?有钱就算是有福报了吗?
中国古人讲的福报,包括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拥有这五福,才是真正的福报,是人生最健康的状态。光有钱,还不一定是有福报,有时候还可能带来灾祸,现在很多人把财富当成人生的追求,当成福报,其实是很幼稚的。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五福:
一,长寿。
生命无常,每个人都不敢保证能够见到明天的太阳,佛陀说:“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来,就可能阴阳相隔了,用“朝不保夕”来形容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所以在《佛门日课》里,普贤菩萨提醒我们: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所以在五福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长寿,长寿就是活的时间长,如果没有了寿命,一切都是妄谈。
寿命和我们的学历、财富、地位、美丑等等无关,和饮食营养、运动锻炼有关系,但不是很大。关系最大的就是“慈悲心”,古人说“仁者寿”,是有很深的道理在其中的,宅心仁厚,宽于待人的人,一定会有好报,往往能够长寿。
二,富贵。
富是指财富,贵是指高贵。财富的多少,只是相对的富,你再有钱,还能比古代的皇帝有钱?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如果盲目的追求物质财富,无论得到多少,也会有无穷的烦恼。知足常乐才是绝对的富,知足就是不缺乏,不缺乏就是富有,这是真正的富。
贵也不是说当多大的官,有多大的权势,权势大未必就贵,秦桧位居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谁会认为他高贵?真正的高贵,是精神、道德的高贵,能够受到大众的尊重和认可,无论他有没有地位权势,这都是高贵。
三,康宁。
光有长寿还不行,还要身体健康才行,如果活的很久,但浑身都是毛病,整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那还是没福。
四,好德。
这是五福中非常重要的一福,“好德”是人生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一个人宅心仁厚,乐善好施,并且能够终身奉行,那他的一生就会最为幸福,受用不尽,同时会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这四福。
德分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的力量要比阳德的力量大很多。阴德就是做了善事,别人并不知道,也不想让人知道,不会告诉他人,这种善行的功德非常大,所以古人常劝我们说要“积阴德”,就是要暗暗的积累自己的德行,不要四处张扬。阳德,就是做了善事,别人都知道了,自己也愿意让大家知道,报纸、电视、各种媒体上一登,大家称赞一番,这福报基本就算报销了,所以阳德的力量就大打折扣,没有后劲了。
五,善终。
五福的最后一福就是善终,善终就是“考命终”,也就是我们平常人说的“好死”,能够无疾而终,安详的死去。每当我们在医院里看到很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又是动手术,又是插管子,受尽折磨,看到他们痛苦不堪充满恐惧的表情,我们心中往往会产生一个想法,就是宁可什么都不要,只要临死能得个善终就满足了。
可是古往今来,很多大富大贵的人,也未必能够善终;很多长命百岁的人也未必能死得安详。比如古今中外的很多英雄豪杰,叱咤风云,英雄一世,最后却横遭惨死,这种事例举不胜数。很多皇帝、国王,一生富贵荣华,最后却被人谋权篡位,死于非命。很多黑社会平日里看起来很威风,往往最后落个横尸街头的下场。
那怎样才能善终呢?善终不能靠侥幸,一定要靠广积福慧才能达到,如何广积福慧呢?那平日里就要在心念和言行上下功夫,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踏踏实实做到这三点,到我们临终的那一刻,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会安然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