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隐性失陪”的文章,颇有感慨。由于自身工作的性质,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出差在外,也看到了身边太多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忍不住就想写点什么。
在几十年前,对于养育孩子,父母的关注还停留在生理需求方面,能养活就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了之后,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父母,生理需求不再是问题了,就开始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以前觉得情绪感受是很矫情的,现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了。
就在前几日,人民日报发问:“如何给宝宝更适合的爱?”,八大权威媒体向全国父母发起陪伴号召,提出“陪着≠陪伴”,“不做隐形父母,拒绝隐性失陪”,吸引了众多读者,更是引发了所有为人父母的深度思考。
怎样拒绝隐性失陪,给宝宝更适合的爱呢?
曾经有很多育儿老师已经提到,情感交流。高质量陪伴不只是时间和空间上陪着孩子,而是在情感上跟孩子保持共鸣。有的大人跟孩子坐着一张沙发,各自看着不同的屏幕,孩子在iPad上看动画,大人在手机上玩游戏,这只是陪着,而非陪伴。
但是这么一说,就会有人觉得:“我白天上完班,精力耗尽,连话都不想说,更别说高质量陪伴了。”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时时刻刻跟父母黏在一起,他只需要一种确定感:「父母是跟我在一起的」。
根据心理学里的依恋(attachment)理论:孩子越是能够安心地回到父母的怀抱,得到安慰,就越能够自信地再次与这些父母角色分开,去探索新的世界。
一个好的依恋状态下,父母不需要筋疲力尽地时刻看守。
人民日报和权威媒体的这次倡议,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提醒我们重新认识陪伴的意义,甚至是生活的意义。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人在心不在,陪伴又有什么意义呢?陪的时间越长,父母的耗竭感越强,孩子越觉得自己添了麻烦,成了累赘。
回到陪伴本身。陪伴的意义,是为了跟孩子【在一起】,陪伴才是给宝宝更适合的爱。
一位教育家告诉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他的同龄人,玩就要放开了玩,敢跑、敢跳、敢疯狂,尽情地享受孩子觉得非常快乐的游戏,一起笑得人仰马翻。每一件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在孩子的生命中刻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如果累了的话,直接说累就好。也可以瘫倒在沙发上,跟孩子聊天,告诉孩子你今天都做了什么。如果不想聊天的话,一个简单的拥抱也很好。
这时候不用刻意去找什么游戏,非要读一本书或者做点什么。他是一个人,你也是一个人,两个人在一起,即使不用刻意,也会有许多的乐趣产生。
世界知名的禅修大师,乔·卡巴金,在他最负盛名的著作《正念》中,生动地描写了他如何把「陪伴孩子」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修行:
有时候我干脆在禅坐时将小宝宝抱坐于腿上,让他来决定我坐多久,他们很喜欢裹在禅修的盖毯中,只伸出小头,常常可以静止颇长的一段时间,那时,我系念的不只是我的出入息,而是我们两人的出入息。
……当他们蹒跚学步之际,我跟他们一起做瑜伽,他们在我身上爬上爬下,一会儿骑着,一会儿吊着,我们在地板上随意嬉耍,自然会发明新的两人瑜伽姿势,或是我们可以一起做的事,这种不靠言语的、正念的、尊重的身体游戏,带给我这位父亲很大的趣味和愉悦,也让我们深深联系在一起。
陪伴本身就是意义,与另一个人的共同存在本身就值得喜悦。我们陪孩子,孩子也在陪我们。
我真的希望,“高质量陪伴”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让父母的心态发生一点改变。
听下专业人士给出的几条提高陪伴质量的Tips:
1,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比如你很累,你不想动。
2,把陪伴变成一个邀请,对孩子说:“陪我玩一会好不好?”,而不是百般无奈地说:“我来陪你玩一会……”
3,做什么都可以,怎么舒服怎么来,但要你们都能感知到对方的存在。
4,不要把这段时间当成麻烦,如果实在不想陪,停下来思考一下生活的意义。
5,如果实在放不下手机,就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明确告诉他:“我现在有事要处理,是XXXX的事,我想用一点时间看手机。”即使是看手机,也是跟孩子【在一起】看手机。可以一边处理消息,一边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这是微信,喏,这是打字,这个叫表情包……
末了,三岁的儿子在旁边说道:“妈妈,你能不能不玩电脑?”“好”。合上电脑,牵起儿子的小手,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是我最乐于做的事。
最后,特别感谢心理学工作者李松蔚老师,给了我写作的灵感。文章部分摘录于《人民日报》。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春之芽,我们一起聊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