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北漂”,未必是在北京生活和奋斗,但都有一段青涩和孤助无援的青春,都有一段不足向外人道也的内心历练。重要的是,有的人一直坚持着,并用心观察这个世界,努力思索世事规律,并最终能够掌握规律,实现自己的逆袭。
很少有人知道青年毛泽东就有这样一段北漂经历……
一直到延安之前,其实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都并不稳固,多次陷入过逆境。
但他在井冈山之后的逆境只是相对逆境,毕竟这之后的毛泽东无论如何被排挤,如何失去权力,他的身份都曾是党的创始人,也是朱毛红军的创始人,是中华苏维埃主席,是党内当之无愧的高级干部,拥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他真正的逆境还应该往前看。当他第一次离开老家到北京,光荣成为一名“北漂”、真正籍籍无名的时候。
1919年,毛泽东25岁,才刚刚在北京漂了不到一年。和现在很多北漂一样,青春正当时。
一年前,他基本上是抱着“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心态到的北京。为了谋生,他在老师的推荐下,在一所大学里搞兼职。一个月工资8元,据他后来讲,“这个工资在当时并不低。”
那么,和他的工资相比,当时北京的房价是多少呢?
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买下了一套四合院,只用了鲁迅一年的工资3500元。当时还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每个月光是工资就有300元。是毛泽东月工资的37倍。郁达夫也在附近买了一套房子,价格2200元。一套房子对他们而言也就是一年的收入,对毛泽东而言,却是不吃不喝几十年的工资。
毛泽东的家庭是当地的富农,家里有不少土地,还养了长工。经过毛泽东父亲一辈子的苦心经营,各种精打细算,据毛泽东自己统计,最后家庭总资产大概两三千元的样子。用尽一个富农家庭的洪荒之力,也就够买北京一套房。
这样算起来,你就会发现,毛泽东当年面临的困境,和现在我们许多漂在北京的年轻人一样。
事实上,那时候的毛泽东,不仅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连租房都非常困难。和现在许多年轻北漂一样,毛泽东到了北京后,也只能和朋友租住在极其便宜的大杂院里。
这个大杂院据说是清朝停放灵柩的地方,在院子里修了几栋矮房子,是给抬灵柩的脚夫住的。幸运的是,毛泽东并没有住在恐怖的灵柩房里;不幸的是,他也没有住在脚夫住的矮房子里。
他租住在挨着矮房子搭建的几间更破更矮的小房子里,而且还是七八个人睡通铺,晚上翻个身都要先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
条件这么差,还住在这儿,原因只有一个,便宜。
很多和他一起来北京的同学,为了省钱不得不住到了河北的保定等地方去。就像现在很多人住在燕郊、固安一样。
但和现在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毛泽东那时候几乎没有时间去关注北京的房价,研究自己到底要多久才能在北京买下一套房。
他很忙。在北京待过的短短一年时间里,毛泽东到处认识和结交社会名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到企业调研学习,甚至还和朋友们大冬天地一起跑天津去看海。
其实,一开始这些社会名流并不愿意和北漂的毛泽东来往。毕竟毛同学当年要文凭没文凭,要家世没家世,要名气没名气,很多大人物都不拿正眼瞧他。民国大V胡适甚至在课堂上拒绝回答毛同学的提问。即便如此,毛泽东仍然无怨无悔地去参加这些名人的各种见面会、演讲,主动去做各种会场服务。
在历史里读到这些“细节”的时候,我总不自觉想起,俞敏洪当年想要认识徐小平时的情景。
那时候的俞敏洪就是一穷学生,和徐小平身份悬殊。为了接近徐小平的圈子,每次徐小平搞周末沙龙,俞敏洪都默默地跑去端茶倒水。谁也不会拒绝一个甘于跑腿的小弟,于是俞敏洪得以在旁边听到他们很多真知灼见。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不要脸”的方式,俞敏洪在徐小平和他的朋友圈里刷出了存在感。徐小平最终成为了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之一,为新东方的建立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毛泽东也通过他这种求学好问的方式,赢得了诸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关注。比如胡适,在拒绝毛泽东提问的一年后,就专门写文章介绍毛泽东主编的刊物,对毛泽东赞赏有加。
优秀的人生,总会有很多相似的细节。
毛泽东其实在北京待的时间并不长。1919年春天,因为母亲病重,毛泽东选择离开北京回到老家。然后在第二年又短暂地到过一次北京。此后,毛泽东再没来过北京。
就这一年的北漂日子,对毛泽东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一段话曾这样评价:应该说,正是在北京的短暂岁月,真正改变了毛泽东的人生志向。
这句话,一点也没夸张。来北京前的毛泽东没有名气、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房子,而且还没有女朋友。甚至,最夸张的是,作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没到北京之前的毛泽东居然没有听说过马克思!
他后来自己感叹说:到了北京,在马克思诞生整整100 周年之后,他方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如果没有来北京, 没有近距离地与李大钊、 陈独秀相处,他很可能就不会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他在一年内做的事情,很多人留在北京十年也未必能做到。就在北京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认识了很多大牛,开阔了眼界,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
离开北京时,他虽然还是一副北漂的穷困样,连仅有的一双鞋都被人偷走。当他回到家乡,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处在闹市中却默默无闻、不知何去何从的青年了。
他带回了他在北京所有的经历、学习、思考以及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革命。
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7月
他创办了《湘江评论》,他写下了很多文章,积极地参加各类政治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在这之后,他还到过上海,到过广州,到过武汉,到过井冈山,到过瑞金,到过遵义,到过延安,到过西柏坡。
当三十年后他再一次回到北京时,他已经完成了一项这世上最伟大的事业: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小时候我们学到一些主旋律文章的时候,总会提炼出一个高大上的东西,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时的我们或者完全不能理解,或者轻蔑发笑,或者压根不相信。
但只有有一天,你经历了人情冷暖,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失败到怀疑人生的时候。你才会明白,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带着情绪生活的人心理有多强大。
当年的毛泽东在北京日子不好过,却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期望,也从未忽视过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
他写道: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 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 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 “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从毛泽东的故事里,我还读到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浅显的道理,那就是:永远不要带着情绪去生活。
消极、否定和怀疑,是人生的大敌。这个世界上已经活过了1800亿人,未来也还会有无数个1800亿人生活。你觉得比天还大的委屈和难以抑制的愤怒,放在这1800亿人中来看,真的没啥意义。
与其把你的精力和目光放在这些你已经无力改变的事情上,带着情绪去工作和生活,不如换个心态轻松北漂。
这个心态值得我再说一遍:你不一定要最终留在北京,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要让它过的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 | 天下韶山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