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大兴改革,发展经济,煮海水作盐;在山上,开采石头用于炼铁。齐国的国力慢慢地就比鲁国强盛很多。渐渐地,齐国的很多风俗礼仪就发生了变化,离过去周王朝的文明更远了一点。鲁国尊崇旧典,沿用了周朝的礼仪,孔子看不惯齐国的变化和改变,他认为最值得尊敬的是周公。这是孔子的理想,但这个理想是行不通的,历史很难开倒车,历史的车轮只会不断的向前走,不可能倒退。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这句话有三种解释:
觚是古代盛酒的器具。
①孔子拿到一个觚,是一个创新的觚,中间没有棱。就感叹,这还能叫觚吗,就勉强它算是个觚吧。孔子对突破常规的新东西是看不惯的。
②孔子拿到了觚,突然想到 “ 沽 ”,他的意思是做不做事呢?我还是要去做事的。等着人来请我吧,代表着孔子想去做事的心态。
③觚是孤独之意,孔子拿着觚说,孤不孤独啊,好孤独,好孤独。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井有仁焉”也作“井有人焉”,详见《论语集释》。
今天我们很有可能和当年的宰我一样,担心孔子教的这一套“君子”或“仁”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学多了恐怕要吃亏,而孔子的回答却充满力量。真正的君子是可以“拎得清”的,既不会袖手旁观,也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因为君子是有智慧的,也是有原则和立场的。所以,把“君子”与“仁”当成人生追求,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畔”同“叛”,详见《论语集释》
君子既要广泛的学习人文经典,同时又要懂得以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不会离经叛道,不会做出越轨之举。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 亦可以弗畔矣夫 ”应该灵活对待,符合科学体系文明的发展是源于一代一代的颠覆,能够挑战过去的知识,挑战前人的想法,是值得认可的。后来者不断颠覆前人的认知,科学才会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