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长鄄儒生】一门三十四位儒生的长鄄马家人

【长鄄儒生】一门三十四位儒生的长鄄马家人

作者: 长鄄马氏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18:32 被阅读0次

马一鹰/文

马才东:马文富第四子马子让的后裔、马昌燕长子。明朝京官。万历年间辞官归隐,生息繁衍。现在的长鄄仍然保存有“马才东故居”(修建于1612年的大宅院,后人称之为“新屋院子”)。从马才东次子马志魁开始,历经十五代都是儒生 [4] 和读书人,其中有三十三位获取功名:

民国时期的“京师国子监”

马荣宪:马志魁第三子马高价的长子马再兰的次子马慕赵的第三子。字敬简,号行可。出生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国学生 [3] 。

马荣珂:马志魁第三子马高价的第三子马再秀的次子马慕周的第三子。字玉佩。出生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勒授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宗梧:马荣宪长子。字朝凤,号竹岭。出生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宗良:马荣宪次子。字熊谦,号建望。出生于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升入京师国子监学习(国学生)[3] ,诰授徵仕郎(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下,宋废;金再置,从八品上;元升从七品;明改称徵仕郎,为从七品升授之阶;清亦称徵仕郎,从七品。)

民国时期的“京师国子监”(1783年修建的庑殿顶式琉璃牌坊)

马宗榜:马荣宪第三子。字廷举,号梅岭。出生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国学生 [3] 。

马宗旭:马慕赵之孙、马荣恒次子。字旦升,号东林。出生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国学生 [3] 。

马祖诰:马荣宪长孙、马宗梧长子。字周章,号西歧。出生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职郎(正八品)。

马祖骥:马荣宪之孙、马宗榜长子。字德和,改号翠松。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登仕郎(正九品,文散官名)。

马祖溟:马宗良长子。字图南。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例授县丞(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秦汉相沿;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县长之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惟晋及南朝宋无,宋只设建康狱丞;丞之官秩,汉为二百石至四百石,明清县丞为正八品。)

马祖元:马宗榜次子。字大椿,改号晴岚。出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国学生 [3] 。

永新县任弼时中学里的任弼时故居

马祖曜:马宗旭次子。又名德宣,号星浦。出生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增生 [1] ,例授增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学习 [3] 。同榜生员中的杰出人物有:太子太傅、四川总督骆秉章(1862年俘虏石达开);清朝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道光和咸丰的恩师(“两朝帝师”)牛鉴;礼、刑二部侍郎、“禁烟名臣”黄爵滋;户部郎中、湖南宝庆府知府谢鹤翎;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官林召棠等。马德宣擅长诗歌、文学、书法、篆刻,曾在长鄄设立私塾,热心公益。同治三年(1864)七月十九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有一小股太平军躲藏在岩口黄金洞,经常来长鄄抢劫作乱;他组织团练,杀太平军40余人,使长鄄得以安宁。后来又率民团反击领头闹事的地方武装,深受百姓爱戴。生平事迹记载于《宝庆府志》和《新化县志》。(补充:湖南永新县任弼时中学的现校址是马德宣当年科考考棚的所在地)。

马祖坎:马志魁第三子马高价的第四子马再蔚的次子马慕连之孙马宗固第三子。字盈科,号出泉。出生于清朝嘉庆七年(1802)。国学生 [3] 。

马福来:马祖璀长子。字贵祥。出生于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从九品,以子职貤赠武畧骑尉(官阶名;乾隆五十一年(1786)定制,正六品武官,授武略骑尉之官阶,并可封赠其父母及妻室,给敕命二轴)。

马福瑧:马宗良之孙、马祖浙第四子。字云庆,号从龙。出生于清朝道光十三年(1837)。国学生 [3] 。

马介亭:马祖曜长子。原名振金,派名祉福,字锡申,号春堂。出生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清朝光绪八年(1882)增生 [2] 、入京师国子监(国学生)[3] 。同一年进入国子监学习的杰出人物有:清末四大能臣之一的满洲正白旗人端方;晚清维新变法干将、“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蜀中文学八大家”之一陈崇哲;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经学家吴之英;王闿运学生、尊经书院“四杰”之一刘子雄等。马介亭性情豪放,乐善好施;既在家乡修亭修桥,又在宝庆府设置“士林馆”,资助读书人,广交天下朋友;还发扬光大了祖业,成为长鄄首富。

民国时期“京师国子监”内的图书馆

马福勋:马慕周长子马荣琰的曾孙、马祖桂长子。原名福添,字太酞,号哲卿。出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国学生 [3] 。

马福瑞:马宗良之孙、马祖浙第三子。又名衡峰、钟狱,字祥庆。出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县案首、国学生 [3] 。(补充:县试取列第一名者,曰「县案首」,无重大事故,无须再一路考至院考,照例进学,获取秀才功名。)

马寿绵:马祖元之孙、马福海长子。字敦礼,号雅化。出生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国学生 [3] 。

马家范:马慕赵长子马荣灯的后裔、马福提长子。原名寿梁,字焕庭,号仲甫。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国学生 [3] 。(补充:萧人彦举人是马家范的姻叔。)

马艺林:马福来第八子。派名寿烧,字周材。出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卫千总,清廷赐挂“卫守副府”火焰边金匾在他的府邸,此金匾是五品官员的荣誉象征。(补充:卫千总是漕运总督所辖各卫所武官,掌率运丁,领运糟粮。)

马灼林:马福来第十三子。派名寿杞,字楚材。出生于咸丰四年(1854)。从九品。

马寿徽:马宗良曾孙、马福瑞长子。原名子献,号元德。出生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国学生 [3] 、从九品。

马莲仙

马莲仙(马国霖):马介亭第二子。派名寿恩,字泽长,号润生,亦号雨人。出生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是在戊戍变法废除八股后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用策论考取的廪生,也是湖南最早最知名的新式学堂扶风义塾(长鄄学校前身)和高坪书院(隆回三中前身)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历任新化县永固镇镇长、宝郡联立中学校长(宝庆府最高学府)、新化县第一届议会议员。参加过辛亥革命、驱张运动和湖南省议会议员竞选。著有《抚风义塾记》;古文辞若干篇可见于光绪《马氏四修族谱》,诗若干首辑存于《庚甲酬唱集》。同榜生员中的杰出人物有: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厚黑教主、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李宗吾;“南社”创始人之一、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副议长陈陶遗;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东京中国同盟会四川部长、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张懋隆;海南留学美国第一人、琼崖守备司令部少将参议员王协初等。一生中,交往密切的名人还有袁吉六、陈天华、谭人凤、马邻翼、方鼎英、程潜、林森、潘祖彝、于右任等。

马国棠:马介亭第四子。派名寿性,字命长,号道生,又号芝仙。出生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先后进入京师国子监(国学生)[3] 和官立长沙自治研究所学习。曾经和英国人一起在隆回鸟树下银坑开办金矿,是当时的开明绅士。(补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开明人物开始提出“实行地方自治为立宪之根本”的主张,在群臣呼唤下,清廷于1907年发出上谕,同意在部分省份先行试办地方自治;宣统元年(1909),直隶、奉天、广东等少数省份成立了自治研究所,培训自治人才;随后,“官立长沙自治研究所”成立,从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的立宪派政治人物、教育家罗杰担任所长;清末开始的自治运动一直持续到1914年袁世凯下令停止为止。马国棠进入京师国子监和官立长沙自治研究所学习的时候非常年轻,也就20岁刚出头。)

马寿檍:字梦松,又字凤华。郡庠生,例授国学生。(补充:马寿檍是马才东房。其孙马维孝毕业于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铁路和电信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早期中共党员;1929年工作于由中央文委书记潘汉年直接领导的“文委”秘密联络点——沪滨书店和吴淞印刷厂,印行马列主义书籍、进步作家文艺作品、党内秘密文件,如《农民与革命》、《宗教 · 哲学 · 社会主义》等;负责掩护党内同志,从武昌第一模范监狱出狱的杨献珍、广州起义失败后到上海的王昌明都曾在书店安身并得到资助;1935年2月19日夜至20日凌晨被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联合公共租界工部局与法租界的两处警察机构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上海中央局书记黄文杰,中央局组织部长何成湘,中央局宣传部部长朱镜我,中央局文书科张唯一与中央文委阳翰笙、田汉、林伯修、许涤新等36人,周扬和夏衍幸免于难,史称“二一九”大破坏。)

马永达:马宗良后裔、马祖浙曾孙、马寿先长子。字树勋,号建侯。出生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国学生 [3] 。

清朝乾隆年间,增建的“辟雍”这组颇具皇家风格的建筑,成为国子监的标志。

还有国学生 [3] :马昌民、马灼卿、马继周、马俊杰、马钟灵、马吾佐、马康健。

另外,从民国至今,马才东后裔中有许多极具成就的读书人,例如马介亭之孙:秦汉史名家、黄埔军校教官马非百;革命家、少将马子谷;革命家、黄埔军校教官马子任;中共地下党和地下武装的领导人马梓材;农学家马植材;毕业于中央军校的军人马育材;工作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的军人马子建等(“永”、“远”、“康”、“忠”、“孝”字辈的个人成就请阅读专文《崇尚读书的长鄄马家人》)。

马氏宗祠旧址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1935年重修,于右任 [4]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参考资料

[1]

2009年3月《长鄄马氏族史概要》。顾问:马仲和、马忠善(浡善);主编:马远平;副主编:马铁凡、马康彤;编委:长鄄/马永定、马永凤、马远享、马克俭、马胜元、马胜芳、马康贵、马飞丰,邵阳/马少侨、马铁鹰,重庆/马忠诚、马卫,四川/马公廉,贵州/马河春,广西/马永全、马忠诚、马启芳,岩口/马立曙,辰溪/马文肃。

[2]

明清科举,有三级(秀才、举人、进士)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A、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分岁试和科试;县府试过关的童生通过岁试就是生员(庠生、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岁试成绩优良的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参加乡试。B、乡试——考举人: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C、会试和殿试——考进士: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3]

国子监,是晋武帝“创建国子学”以来的学子们梦寐以求想要进入的最高学府,隋朝以前称为“太学”;清朝初期,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隶属礼部;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秀才)中考核选拔,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统称为国子监生,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最高可授予五品以上的高官;清朝后期,设置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新式学校,毕业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给予相应的官职。贡生、监生比秀才好的地方在于,就算科考不中,也有官做,但一般不大,常为知县、县丞、教谕等,比如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借贡生的身份做了个“儒学训导”的小官,专门负责督导县学的校风。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称为国学生、国子生、太学生,见习期满可以补授官职。

[4]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鄄儒生】一门三十四位儒生的长鄄马家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hj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