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蝇王》|世上最恐怖的不是野兽,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摇摆

《蝇王》|世上最恐怖的不是野兽,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摇摆

作者: c9cee4c9043f | 来源:发表于2019-04-30 16:57 被阅读1次

    ​人群即是社会的缩影,面对不同的环境。当我们翻阅某个时代故事的时候,从不同人物的互动,再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就能感受到人们在那个时代的真实处境。

    《蝇王》展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残酷现实,这是荒岛文学中比较特殊的一本,也和这本书的作者威廉·戈尔丁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位作者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当他20岁左右,又经历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酷伤害,重建的家园再度被摧残的心酸。战争,摧残地不仅仅是表象,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伤害是更加难以估量的。即使和平许久,残酷的烙印依然会扎在人们内心深处,难以磨灭。

    《蝇王》讲述着一群孩子来到荒岛以后的故事,探讨着人性中难以琢磨的一面。在荒岛上,这群孩子如何抛弃文明走向蛮荒,最终陷入屠戮之中。故事的主角之所以是孩子,恰恰是孩子往往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

    荒岛上的这群孩子亦是如此。然而,在原始的环境中,孩子们由于内部有不同的领袖,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终于,在物资贫瘠的条件下,原始的基本需求更加容易满足孩子们生存的本能。孩子们渐渐退掉文明,向着原始、野蛮的需求沦落。

    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一架飞机中途被击落,坠落在一座孤岛上。幸存者只剩下了6-12岁之间的男孩。最初来到荒岛,孩子们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

    在这群孩子之中,有两个年龄稍大一些的男孩具备领袖的风范。一位是海军军官之子拉尔夫。另一位是唱诗班领队杰克。

    拉尔夫拿着海螺将岛内流散四处的孩子召集在一起,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军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拉尔夫见多识广,拥有领袖的气质。

    杰克是唱诗班领队,也是一个沉稳的孩子,在飞机坠落之后,杰克依然将他的唱诗班秩序打理得井井有条。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期望在这座美丽的岛上,重建家园。他们努力维持秩序,力图建立文明社会。然而,拉尔夫和杰克,却拥有了不同的分工,也对求生,有着不同的理解。拉尔夫希望在荒岛上建立文明,他召集岛上的孩子们搭窝棚、有秩序地挑水喝……而杰克,则认为,在荒岛上生存,需要足够的食物,必须捕捉一定的猎物。

    观念的分歧、权利的控制欲,渐渐使两位少年逐渐走向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最终,矛盾逐渐激化。岛屿也从臆想中的天堂,逐渐沦为蛮荒的地狱。

    文明和蛮荒,无法靠意念决定,天堂和地狱,也许近在咫尺

    对待同样的事情,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他们会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各种尝试。然而,想法不同,观念不同,也许起初的时候,看不出太多的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蝇王》里的杰克和拉尔夫,当初来到岛上的时候,他们相互谦让,都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有着美好的憧憬。

    然而,不同的是:拉尔夫期望在岛上建立起文明的秩序,等待船只前来救援。杰克,却希望通过打猎,获得更多的食物。

    不同的想法,影响着他们最终向着不同道路。最终,拉尔夫坚持自己的本心,获得援救。杰克,却陷入蛮荒,沦落入杀戮。

    在《蝇王》这本书中,杰克象征着野蛮和专制。但在故事初始,杰克却也是心存善念的普通少年。他和拉尔夫一样,心存对岛屿的憧憬,遇到事情,杰克也会经常脸红,甚至略带着一些羞怯。

    在杰克第一次遇到一头被藤蔓缠住的小野猪的时候,杰克犹豫了半天,最终将刀子狠狠地插入树干,放弃了捕猎。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杰克,他是拥有良知的,即使希望狩猎,也不忍心下手。

    从普通少年到暴虐的杰克,他经历了无数的内心争斗。故事中的杰克和拉尔夫一样,也迫切地期望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他拼命努力地打猎,最终成功猎杀了野猪,给孩子们弄来了食物。

    食物,代表着人类基础的生活必备品。文明,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拉尔夫,努力建立秩序,却无法为孩子们带来实际的物质需求。相比之下,杰克的狩猎,使孩子们拥有了食物。而,食物,正是人们最基础的需求。

    杰克,也是经历了无数努力,才获得了食物。需要食物,也确实没有错。然而,屠戮却逐渐磨灭了杰克心中的善良,使最终一步步带领大家走向了蛮荒。

    童话中的美好只是幻象,真正的野兽,源于人类自身的恐惧

    在戈尔丁那个年代,流行一部童话名叫《珊瑚岛》,讲述了三个孩子来到荒岛上,建立起家园的温馨故事。

    那个时代的孩子,心中都向往着《珊瑚岛》这个故事。《珊瑚岛》讲述了杰克、拉尔夫和彼得三个孩子来到孤岛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世界。故事中的杰克身强力壮,拉尔夫则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而彼得则是一个瘦小,头脑机灵的孩子。《珊瑚岛》中的三个孩子团结勇敢,战胜了岛上的海盗和土人,最终顺利回到了故乡。

    《蝇王》这本书中,杰克、拉尔夫和西蒙爬上高山环顾整座美丽的岛屿时候,他们提到了这本书。实际上,也是有所寓意的。《蝇王》中的杰克和拉尔夫,不仅仅和《珊瑚岛》中主角的名字相同,而且还有着相同的特点。

    《蝇王》中的杰克,也是一个勇敢的角色,他四处打猎,捕捉野猪。而拉尔夫,则是小说中真正的主角,也相当于故事的讲述者。《蝇王》中的西蒙,在唱诗班是个子最小的男孩,他想《珊瑚岛》中的彼得一样瘦小。然而,西蒙在《蝇王》的故事中,则扮演着一个先知的角色,他头脑机灵,善于哲思,也是唯一明白真相,不被岛内蛮荒所蛊惑的孩子。

    西蒙,在这个故事中,也是一个非常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他是一个先知先觉,具有神秘主义的孩子。也许,正是因为他身体羸弱,才会拥有很强的洞察力,也比同龄人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落入荒岛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6-8岁的小家伙,他们每天只顾着玩耍,不会主动参与到岛屿的建设和捕猎之中。晚上,却经常受到野兽的困扰。身处陌生的荒岛,大孩子也会觉得心中不安,即使是杰克,也在狩猎中经常感觉到自己也是野兽的猎物。

    在探讨野兽的过程中,西蒙却是唯一道出:“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的人。西蒙力图深刻地揭露人性的本质。可如此深奥的话题,周围却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听懂。西蒙的哲思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恐慌,开启了无稽的“鬼神论”

    西蒙,拥有探求真相的勇气,他经常独自行走于荒野之中,接近那些看似未知的可能。杰克,带着诸多孩子“杀野猪,割喉咙”,在各种捕猎中,逐渐回归了原始的本能。他们在恐慌之中,开始像原始部落那般将猎物祭献给野兽。西蒙,却不盲目从众,而是独自一人爬到山顶,寻找野兽的踪影。

    当西蒙看到山上杰克一行人,祭献给野兽的猪头,恰巧癫痫病复发。混乱之中,西蒙感觉眼前被苍蝇萦绕的猪头复活,在嘲笑人性的愚蠢。《蝇王》的书名,也由此得来。随后,他终于发现了野兽的真相,实际上,那只是一个飞行员的尸体。

    岛上根本就没有野兽,恐惧,只是源于孩子们的内心。然而,内心深处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恐惧,它能使人们陷入深深地绝望之中无法自拔。捕杀猎物,失去了成年人的管束,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放肆。深处于孤岛,内心的恐惧也不停涌出,实际上,岛上并没有野兽,孩子却因为无知,被无数原始的情绪所控制。

    最终,他们跳着对抗野兽的祭祀的原始舞蹈,残忍地将半夜归来的西蒙杀害。

    西蒙,这样有寓意的角色,也是真相的化身,他象征着人性中智慧的一面。实际上,故事中西蒙的死,也暗示着这群孩子智慧的泯灭,他们陷入到极度的愚昧之中。不再像之前那样冷静思考,只会依附于群体,做出一些原始本能的事情,告别了文明、智慧,一再陷入到最终的蛮荒与愚昧。

    无论活得多么绝望,都不要忘记当初的自己,保持初心,你将在困境中获得真正的救援

    在没有秩序的环境中,人们的内心世界逐渐转变为原始,心中的野兽也逐渐被激发出来。人性的“恶”,就像野兽一般滋生,使人们逐渐沦落为行尸走肉。

    《蝇王》中的拉尔夫,最终成为了故事中最后保持文明的幸存者。不是因为他不想堕入蛮荒,只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使他无法被杰克一行人所接纳。最终,他被杰克一行人追杀,极度陷入绝境。拉尔夫绝望之际,却意外遇到了前来救援的船只。

    实际上,和岛内相比,岛外的世界更加残酷。岛外的世界硝烟四起、战火绵绵。残酷的战争瞬间就能将整座城市夷为废墟。即便如此,残酷的战争也终有一天会结束。

    然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远不止破坏那般简单。在经历过屠戮、逃窜、失去至亲之后,人们的内心深处那种伤痛,是无法轻而易举被修复的。它们深扎在某个地方,就像野兽一般,使人们的心中感到无比恐慌。

    就像《蝇王》中西蒙所说的:“野兽不过是我们自己”。人性中的险恶,远比周围亲眼所见到的恐怖许多。即使残酷的战争,也会在结束之后停止。而,真正伤害人们的则是人们内心中的“野兽”。在战争结束以后,很多人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无法修复内心深处的痛楚。这些无法走出的心魔,也像野兽般,深深地困扰着很多人的人生。

    另一方面,在《蝇王》的故事中,拉尔夫绝境获救,也暗示着某种希望。最终,在这个孤岛上,拉尔夫即使经历了许多残酷的事情,他依然保持着文明的本心。

    当孩子们渴望已久的船只终于来到,海军们站在他们面前。孩子们却发现他们沦落成野蛮人,再也回不到过去。年幼的孩子甚至忘记了语言,忘记了父母的姓名和电话。而红头发的杰克也最终改变了主意,站在那里不动。唯有一直保持着信念的拉尔夫,爽快向前,积极争取援救。

    电影《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父母变成了一对猪,千寻为了拯救父母,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初次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周围一切都是那么的诡异,心理存在着一丝恐慌。她遇到了白龙,被告知“记住你的名字。”

    名字,这个东西也同样是一种信念,代表着属于你自己的存在。之后的故事中,千寻克服胆怯,战胜了一个个困难,最终救出自己的父母。未曾忘却自己的名字,径直走向了现实世界。

    名字,代表的也是内心深处的信念。这是一种念想,能带你走向最终的援救。

    不要忘掉自己的名字,保持初始的本心,看上去简简单单的道理。现实生活的人们又有多少能够做到呢?

    大多数人,在遇到各种坎坷事情的时候,都会被心中的“野兽”所屈服。迫于生活的压力,又有多少人忘记自己的追求、忘记自己的理想、忘记自己真正的所爱。他们被现实中很多事情所屈服,待到最后,真正的机遇到来之际,却发现无法再抓得到。

    生活,很多时候就像一场戏,前一刻你拼命挣扎、摸不到头绪,下一刻或许就会豁然开朗,畅通无阻。无论如何,在路上不要放弃自己最初的信念,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援救。

    在《蝇王》这本书中,许多人物,许多事情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性意义。你可以将它视为核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行为是对社会文明和父母权威的反抗,也可以理解为人性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或是文明与野蛮的冲撞。威廉·戈尔丁为人们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各种可能。

    《蝇王》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着人性中恶的存在。当人们内心深处产生恐惧,他们开始逐渐丧失理智,心中的邪恶也在不断蔓延。想要在恶念笼罩的环境中,保持心中的理性,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戈尔丁,将战争中残酷的现实展现给读者,发人深思,也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人性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使读者感受到善的救赎,以及恶的破坏,在思索恶的同时,也能使人们注意人性中原始恶念的真实存在,从而防止它们的肆意蔓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蝇王》|世上最恐怖的不是野兽,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摇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iv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