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当今社会生活发展的大趋势,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钻研实践的一项新挑战。
一,互联网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孩子生活在城市,早早进入学校,他们头脑中积累的自然现象是较为单一且零散的。
互联网资源可以跨越地域限制,生动再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例如,南方的孩子观看互联网播放下雪等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更加激起学生学习物态变化知识的兴趣。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动手利用规律,设计一款生活中的小冰箱。
采用这样的环节教授,不再是简单地交给学生知识。更体现了生活――物理规律――应用于社会这样一个探索发现,运用规律的过程。
特别是在应用发明上,能让学生充满快乐,意思到物理是有用的,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去改善我们的生活。
二,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充实形象思维,开启逻辑思维
在学习温度计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同学知道用温度计去测温度,而不用刻度尺或者弹簧测力计去测温度呢?
很多同学的回答是:因为课本上写得是温度计。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就是用温度计测温度的。
这些回答反映了什么?
我们的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知道测温度需要温度计,但不知道测温度为什么要用温度计。
这样的学习没有深化落实我们的新课程目标,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并不能产生新的发明创造。我们只不过是把知识从课本,从图书馆搬到了学生的头脑中。
我们需要的不是图书馆式的学生记忆学习,我们需要的是学生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猜想验证提炼出物理规律,更要初步学会利用规律,去解决什么中的问题。
我放了2杯温度不一样的水在演示桌面上,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哪杯水温度比较高?
学生踊跃举手。
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用手摸。
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高温有可能烫伤我们的手。除了用手摸,还有其它办法吗?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用眼睛“看到”温度?
学生渐渐放下了举起的手。
经过一阵思考,陆续有几个同学又举起手来。
他们的回答是,可以同时分别滴一滴红墨水进入两杯水中。温度高的,红墨水会扩散得比较快。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温度了。
这个环节,充分地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开始懂得将一些无法直观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转换,转换成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简单直观的现象。
听到答案后的其它学生有了触动。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看法是,这是个好办法,但红墨水破坏了这两倍清澈的水,而且我们只是知道哪一杯水温度比较高,但每杯水的温度是多少,我们并不知道啊。我们得继续思考,想出更好的方法。
当看着学生们紧缩的眉头苦苦思考时,我放了一个小视频。
这是一节火车铁轨,中间有空隙。在不同的季节,这个空隙是不一样的。夏天,空隙窄,冬天,空隙宽。
学生们一看,这不就是热胀冷缩吗?
对,温度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体积的改变,知道温度的变化。
反应快的同学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在白板上写下
温度――体积
这时学生醍醐灌顶,因为热胀冷缩的规律,我们可以将不易观察的温度变化,转变成直观的液体体积变化。
开启了逻辑思维探究过程的学生越来越踊跃举手。以下是他们的想法。
为了更加明显直观看到液体体积变化,我们要将液体放入毛细管中,这样液体体积变化,液面上升下降就能看得特别明显。
为了更容易观察,我们的液体可以染成红色,更方便读数。
物理就是这样的奇妙,这样的充满力量。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感到快乐。不仅仅学到知识了,还知道知识是怎样来的了。不仅仅懂得规律了,还知道运用规律设计应用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只有掌握丰富的形象思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探索出规律,而逻辑思维更是探索,发明途中的好帮手。
三,互联网思维,是我们另一笔财富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生活,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开始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原来是可以变成数字存储在互联网供大家分享的。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映射在网络上。带来更便捷更效率更全球化的体验。
互联网的兴起让我们更加深刻震撼地感觉到科技的力量,感受到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
电商的兴起仅仅是改变了买卖关系,买卖的环节。带来的社会变革就如飓风一般。从商品买卖,到线上支付,从线上支付到线上借贷金融体。互联网的变革对整个社会是耳目一新的。仅仅是改变了销售买卖关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格局就发生如此大的改变。想一想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想一想新的生产关系的改造。科技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科技的机遇,互联网让我们教育变得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从线上教育,远程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手机微课堂,慕课。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地为互联网应用于教育做着不懈努力。利用互联网共享教学资源,反馈总结,不断甄选构建教学框架。我们的教育更要与时俱进。
科技的挑战,现在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就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未来的社会竞争是怎样的,一定是科技化的,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要仅仅着眼于现在,更是要看得远,着眼于未来的生活社会,我们要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能够担任以后的社会职位。少年强则国强。培养现代化人才这是时代的挑战,也是国家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
互联网必须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得力助手,互联网思维融入教学,让我们的学生能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互联网与实验相结合
互联网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方便演示实验的展示,方便探究实验的资料收集。
在物理或者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不具有现场演示的条件的。
例如托里拆利测大气压的实验。因为汞是重金属物质,有毒。不适宜用于现场演示。这时我们用视频播放实验,既能达到教学目的,也保障了安全。
但能够现场演示的实验,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直观感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
互联网与实验的结合不仅仅是视频,我们要更关注创建能与学生有交互体验的实验平台。例如,学生在我们的实验平台可以自选实验器具,调节各个器具的位置,连接,模拟进行实验。若实验过程不合理,平台会有提醒。这样的模拟实验平台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学习,在模拟实验平台进行了模拟操作练习。在实验室中,再真实地做实验,能提高实验的精确精密程度,有助于提高实验安全性。
五,用好互联网教学
有一些教师,在应用互联网教学时,借鉴了大量的网络ppt,教学视频资源,但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特点,对ppt,教学视频资源进行甄选,重构。
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我们要知道那只是工具。互联网资源能不能真正发挥运用,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于我们学生。就好像塔吊,起重机是我们手臂的延伸,更有力量,汽车是我们脚的延伸,更快速。但无论科技如果发达,都是工具。真正的思考过程始终要靠我们人类。
我们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时,不可偏颇,不可复制粘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地的风土人情,找准课堂切入点,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发明创造,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是人类改善工作生活的有利工具。我们的教师,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要更新教育理念,践行新课标教育事业,做到与时俱进,将互联网工具,思想,方法注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让我们的教育事业焕发新的勃勃生机,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建设性人才,培养更多璀璨的科学家。教育的重任艰巨神圣光荣,教育就是一亩田,播种麦子,收获的就是一片金黄的麦海。在教育这亩田,今天我们种下爱心,专业,守护,用汗水,用心血去培育,相信收获的一定是桃李芬芳满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