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参加完饭局回家已近12点,草草地补完一天应该做的事情,发现已经接近三点,就没有上来写日记,只能今日补上一篇,以做总结。
总的来讲,是比较放纵的一天,但是也算终于从一种比较咸鱼的状态中逐渐恢复过来。早晨将之前欠下的练字任务补上了,一共写了6篇,有点累,也告诉了我任务应该是每天完成,不能拖延和积累。晚上也继续打卡了十天读书的《别生气啦》,明白了真正有智慧的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智者意重,毁誉不清”,要做到这一点,一要修身,放松身体,二要修心,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克服内心将情绪归一呈现主要情绪的习惯,发现内心细小的情绪,从而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
让我收获颇深的还有崔璀老师的课程《思维管理|撕掉标签,看到困扰你的人和事的真相》。亚当.格兰特在warby parker投资中的失败判断,因为他给创业者贸然贴上了“拖延”的标签,其实中度的拖延症患者更有创造力,因为拖延的行为让人有时间去发散思考,然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明白,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贴标签的行为,其实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这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碰到困境时,我们倾向于自我合理化,自己赋予自己觉得合乎情理的解释,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懒惰。
一般人会“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然后思考就戛然而止了,更不会主动自发地去去做反向思考。——大卫.帕金斯
此外,贴标签是一种分类学上的行为,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快速归来,减少思考、节约时间。
贴标签的弊端:贴上标签,得到解释和交代,不再思考,看不到真相,误导我们的行为,形成危险的行为结果的闭环。我们会给他人、给别人的行为、给自己贴上标签。
如何才能撕掉标签:
1、列出清单:想出你想要去改变的人,包括自己,写出五个词,代表你对这个人最深刻的几点印象,挑出最让你头疼的词。
2、奇迹提问法:想象一下,奇迹(没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生之后,具体的的表现是什么?
3、具体描述法:“标签”其实是说“他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不够好”,用客观的视角,具体的描述来代替主观上的评价。
4、例外观察法:想想是否有例外,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重复、创造这种例外的情况。
这是昨天的收获。当然,昨天也有一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昨天吃饭的过程中,我还是犯了喜欢表现自己的老毛病,没有顾及到一同吃饭的其他人的感受,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滔滔不绝。此外,乐爸提到的问题也是真正存在的,在帮别人办事的时候不能说得非常简单,还是应该把困难讲出,留有余地,不能一下子就给人过高的期望。看来饭桌文化,我还是应该要多多修炼,要克制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