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原来人长大了以后,就有很多事情不会做,倒不是不想做,只是不知道为了什么做不到了。
感恩节回来发现日子终归是要照旧。四天的短暂止步丝毫没有妨碍这个世界轰轰烈烈奔向前方的节奏。越是接近尾声越是觉得一切笼罩着巨大的疏离感。回想起来在每一个年关岁尾12月31日等待跨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看哪一个电视台的跨年演唱会,都仿佛觉得一切与自己无关。从一个第三人称视角看这个世界的人用各种奇怪的方式为一个公历年画上句号,竟会无感。越是身临其境,越是置身事外。而岁至将至却会引人感怀:“又一年快要过去了。”就是这个“快要”的感觉,往往更加冻彻心扉。
最近YouTube偶然听到了任贤齐的歌,先是一首《小雪》,后来沿着痕迹遍寻歌者的轨迹,《再问一次》,《永夜》以及更早之前的《很受伤》。想来有趣,一首首歌曲竟然变成了一段段人生的轨迹。听到某一段的配乐竟会想起彼时彼刻自己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做着怎样的事。这时画外音会不自觉的响起:“故事的后来呢?”
哎,世上的事,最怕问个后来。多少人年轻时会听任贤齐呢。一个时代总归是有其自己的烙印,同一首歌曲,同一本教科书,同样的上课放学。此类种种,构成了一群人的集体记忆。在这样一个临近三十的年龄,再无法说“我长大之后如何如何”,而只能说“变老”。“长大”这两个字,永远的消逝于黑暗尽头的深渊之中。
人这东西,无论下多大的决心,总归还是会一下子回到起始的那个点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间歇性的给自己打一针鸡血,然后身体和精神就开始高负荷的运转起来,像一台“well oiled machine”;而过一阵子呢,就会忽地打回原形,终日无精打采;然后发现自己不能再这样浪费人生,再次打起精神继续努力起来。如此这般的周而复始,岁月的痕迹就这么在年纪的齿轮上刻下一道又一道深深的印记。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发现,读书的数目竟然少的可怜,2017年干脆一本完整的书都没有读。于是猛然充满了能量似的,11月至今夜以继日的读完12本书,并且这个数字依然在与日俱增。如何保持这动力自然非我等凡人可以参透,所以也不妨顺其自然,尽可能的在这一个周期结束前尽最大可能获取最多的信息。这倒也有效,不分话题的将各种书籍拿来不由分说的阅读下来,竟也可以拼凑出一副图景。之前观赏了《Hamilton》的百老汇歌剧,当时对里面的人物和一些历史细节不甚了了。而后读了几本那段时间美国的经济,政治和战争相关的书与那个时代代表人物的传记后,不自觉也可以就此话题滔滔不绝起来。看着公寓里四个书架上的四百多本书,会对自己说,嗯,慢慢来吧,总得有点东西陪着我一起变老不是?
没人知道答案。听《死不了》的时候,突然想起在省二时晚自习后会从学校后门朝南湖大路方向走一段路。那时长春的冬天也是这般萧瑟,道路两旁垒起来的雪堆和呼气时形成的水气,如今想来都历历在目。而周末逃掉竞赛班补课去的那家鬼屋,不知道现在是否依然在营业。
这恐怕也没人知道答案。
英贤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