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曾国藩,还是从比小偷笨的轶事中了解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愚笨的小孩,天赋仅为中下之姿,没有祖辈余荫,从一湘乡县荷叶塘农家子弟,经过科举考试,成为了翰林大学士,皇帝门生;而又临危受命,在各种猪队友掣肘的情形下,组建湘勇,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至少延长清王朝60年存续期);提携后辈,胸怀宽广,影响到了中国近代化的整个进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文正是人臣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梁启超评价曾: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以前上学时,由于我们将农民起义定义为进步力量、革命力量,将曾国藩李鸿章定义为满清政府的大地主阶级,对曾李的了解少之又少。只是在九十年代才听说“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听说近代以来湖湘人士大多推崇曾国藩,知道有《曾国藩家书》这么一回事。
唐浩明数十年研读《曾国藩家书》,多方考察调研,最终出版了大致还原历史原貌的《曾国藩》,为我们了解晚清历史和曾国藩壮丽的一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全书分上中下三册,第一部《血祭》共十章,主要写曾国藩的湘军起兵之初,穿插交代了早年经历与步入仕途的经过;第二部《野焚》共八章,还原了湘军战胜太平天国的整个过程;第三部《黑雨》共七章,主要写战后曾国藩的官场生涯。自4月25日至5月3日,近十天,花费540分钟研读第一册297页,平均一页约需2分钟。
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曾国藩自咸丰二年十二月出山以来,五年过去了,其中的艰难辛苦、屈辱创伤之多,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恩师穆彰阿送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实为湘勇与绿营不和,绿营将领看不起、诬告,地方巡抚不给力,军饷凑不出(朝廷无钱,地方贪占),不一而足。湘勇训练一年后初次出战,靖港惨败,曾国藩跳湘江;九江三败,曾国藩跳长江。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四面碰壁、八方龃龉,几陷于通国不容的境地。出山五年来,曾国藩得到什么呢?论官职,依旧只是个侍郎。江忠源带勇,从署理县令升到巡抚。胡林翼带勇,也从道员升到巡抚。这倒也罢了。还有许多像陶恩培、文俊、耆龄一类人,心地又坏,才质又庸劣,也一个个加官晋爵,手握重权。
读第一册,发现这个时期的曾国藩性情一般,还没有达到敌友佩服的境地。他有时也生闷气、也虚伪自私,也曾“宁可错杀一百个秀才,也不放过一个衣冠败类”而被称为曾剃头。印象较深的是为严肃军纪,曾国藩挥泪杀掉了在与太平军第一次战斗中触犯军纪的金松龄(此人既是曾国藩的亲信,又对曾国藩的母亲有救命之恩)。
是为读《曾》上册笔记。
二、佳言摘抄
1、非常之事,用非常手段。
2、乱世需严政。
3、用人之道,能胜任,亦要合大局。
4、一群乌鸦麋集之地,只有你浑身变得和他们一样黑的时候,才不会听到前后左右的聒噪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离开环境。
5、要稳重,不要做情感易起易落的轻薄人;为人处世,办事治学,多用理智,少用情感
6、凡干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7、带兵要恩威并重: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8、湘军精神:服从命令、精诚团结、勇猛刚强、百折不屈。
9、带兵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制胜之道,有的人归结在使用坚船利炮,其实,在人而不在器。故你最要紧的,不是在多添刀炮马匹,而在于慎选哨官哨长(班排长)。
10、用人重德,其次是才。
11、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12、然自古以来,成十分之名者,乃做十分艰难之事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