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817491/c37b768427eb5701.jpg)
那天姑妈给我打电话,问年后到上海来的情况如何。
她在上海中山北路一个本地人家做住家保姆,估摸着都有15年左右了。也许是做习惯了,主顾对她也比较不错,一直没有换。
寒暄以后,姑妈突然问我,你可知道二子(姑妈家二儿子)一个月拿多少?我说,这我怎么知道。
我心想这我怎么好问呢。看他的样子也并没有发财,估计跟我差不多属于最平凡的打工族、普通人。也最忌惮别人问自己工资多少,仿佛是在人前要脱掉装模作样的新外套,露出里面已经起球的旧毛衣。
且我跟姑妈的儿子,小时候还一起玩。长大了,尤其是嫁人后几乎微信一年聊不到三句。只是占了一个微信通讯录的「位置」,成了已经陌生的熟人。
后来姑妈又问,你可知道他做什么事(工作)?
我从他年均5-6条朋友圈里扒了一下,结合回家说的那一两句话,了解了他在合肥一个教孩子浆板的培训机构工作。具体做什么不得而知,也不好意思过问。
于是告诉姑妈他给小孩子培训机构工作。姑妈「哦」了一声。然后抱怨了一句,他一年也不给我打个电话。
我其实心里知道,但嘴上说,那他做的不对。这也许是姑妈第一次正式知道儿子是在做什么工作。
站在姑妈的角度,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圈,越小,会包围的越紧密。而日常沟通中,一定少不了这样直白到压迫的问题,你儿子做什么工作?拿多少钱一个月?
如果她心里知道,哪怕少点,有个稳定的工作也罢了,至少心里踏实。即使埋怨挣得不多,但那份作为母亲的知情权能撑起她微弱的骄傲。
最无力的情况是,她甚至不知道,儿子到底是在干什么,以什么为生。她没有办法坦然面对,一个简单的邻里的真心或假意的询问。所以我会心疼姑妈这样的长辈。
如今,我们与上辈的隔阂已经很深。城乡的距离让亲情的链接失去温厚的土壤,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差异让两代人思想上越是难以理解、工作类型的推陈出新带来父母不能明白的工作模式和内容等等。
越长大,生活趋向复杂。而父母能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是有限。他们这辈的经验,孩子们已经不稀罕。对于很多年轻人,他们成了「没用」的人。似乎什么都帮不上,而这正是长辈们最害怕的。
如果不能参与我们的生活,他们会感到被孩子们从精神上抛弃了。
想要爱你,有心无力。
如果能体会到这一层,那么要挽救其实也来得及,甚至也并不难。生活的日常,跟他们多分享。一段语音,一张照片,一个电话。
越是细碎,越是实用。
孩子的淘气,工作的环境,超市的菜价,或者天气的变化等等。让他们看到、听到、知道我们的日子到底是什么样,就是在参与我们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