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巴山诗话
杂说古诗之学与用

杂说古诗之学与用

作者: 兴安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17-02-18 11:42 被阅读12次

杂说古诗之学与用

                     巴山雪儿

      古诗,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以前的诗,是古诗人吟的诗。不管从哪方面说,与我们现代的诗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其型看,字句整齐有序,音韵严守汉语规律,特别是声律方面特别规范,做法上讲求起承转合,一脉相承,实则接地气,很讲汉语文字自身规律。

       那么,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在古诗方面的学用。

       在古诗里,我们去学什么呢?古诗,给我们带很多东西,博大精深,涉及的方方面面非常之多,我们去学什么呢?这个问题,古今有人去研究过,并提出过很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很得人们深思。其中的结论为后来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今天,我们面对古诗,不是去悉获古诗词句中的浮词美句。正如曲园公训示的那样,“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这个说起容易做起难。今人学古诗,往往去追求形式美词句华浮。不去探求古诗所达之意境,久而久之,自己做出来的诗也就不古也不今了。所以,我认为,古诗可读可探,不亦仿效。去追求古诗意义上的真谛为今用,去研究古诗如何让其那么成功等等。

       古诗,我们见到的是一脉相承,就象一片叶,仅管非常细小,你可以见到其叶脉已是脉脉交通,没有哪一条有中断的迹象。而古诗中的精气就象叶脉里流淌的营养物一样,真正做到畅通无阻。四川达州的著名诗人向一老先生诗,很多都是古体诗词,他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向一先生的诗词,读了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精气顺畅,有一种“青春作伴”的舒畅。古人很讲究古诗的“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所以,今人作律诗一类的古诗,我认为切忌支节横断,大体上讲究起承转合的规律。

       或是如此吧!格律与章法还是要讲的,不然去写新诗好了。

                       2017.2.18.于浙江温西

相关文章

  • 杂说古诗之学与用

    杂说古诗之学与用 巴山雪儿 古诗,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以前的诗,是古诗人吟的诗。不管从哪方面...

  • “啃读者”笔记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

  • 《3D打印古籍》:艾子杂说(一)

    《艾子杂说》全称为《东坡居士艾子杂说》,据传为北宋文学家苏轼撰,共三十九则。《艾子杂说》与一般的笑话集或寓言集不同...

  • 【冯钇嘉桐】努力就会有收获

    昨天老师留了一个作业,是让背一首叫《杂说四·马说》的古诗,那个古诗不像我们平时背的那样4句就完事了的那种,而...

  • 虎年杂说

    虎,林中之王,猛兽也! 多年前,我写过《马年杂说》、《羊年杂说》、《龙年杂说》,可惜大多已经遗失了。 去年写过《牛...

  • 杂说【生辰有寄】

    杂说【生辰有寄】 可笑乎 读千年古诗,被人们争相传颂的经典作品一般都是如屈原、岳飞、辛弃疾抒怀壮志忧国忧民...

  • 2021-08-09读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之:身心之学

    孔门之学是身心之学 世间的讲学者有两种:一种是用身心来讲的,一种是用口耳来讲的。用口耳来讲的人,都是揣摩和猜测,得...

  • 口耳之学与身心之学

    所谓口耳之学用在博闻强识之中,教人多闻多看多记,包罗万象,以求无所不通无所不懂,口能言善辩,耳听四面八方,为求人中...

  • 王凤仪先生的性命学说

    王凤仪先生与性命之学——门翼屏讲道 第一、“性命之学” “性命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含有深厚的哲...

  • 杂说青春与历程

    青春究竟是什么颜色?《冰果》这样比喻,“青春的色彩,由如ice-cream ”,有彩虹光谱般各式各样的味道,但不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说古诗之学与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vr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