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会流传下去。会议的故事只是许多故事其中之一。
首先当然是酝酿了,酝酿之后才能敲定,毕竟是非常时期,出了问题是要掉帽子的,所以大家都很慎重,能不开的会议尽量不开,必须安排的工作尽量开短会,必须搞的形式要通过会议体现的自然要开,但开的方式要非同寻常,要符合规定,不能引起疫情反复,否则吃不了兜着走。这其中自然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研究政策,要考量,甚至要征求意见,或者是上级开了下级再开,以求万无一失,不留后患。
决定开会之后,要研究规范。现在要求五十人以上的会议要报备。所谓报备,就是将涉及会议的主题、人员数量、防控措施等等向有关机构报告,这是程序性的,起到下情上报的作用。多于五十人到一百人的,一百人以上的,诸如此类,层层上报,出现情况便于掌控和应对。然后是核酸检测。会议组织者会提前联系一家医院,通常是会议范围内所能沟通的医疗机构,提前一天去做,当然是免费的。一般要求两小时前不得进食和大量饮水。大家去到之后,早有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在那里恭候,除了极少数生面孔,一般人是不需要出示身份证的,大家都熟识或者脸熟,取样之后,打过招呼,便各自忙活自己的事情去。这样的检测是不需要给被检测人员结果的,一旦一组十个人里面有异常,再第二次逐人复查,这种情况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检测过后,参会人员就可以高枕无忧参加会议了。
参加会议当然另有要求,一般是戴口罩,人员少的间隔一定距离就坐,人员多的也管不了了。形势严峻时期,主席台上就坐的一律要戴口罩,甚至讲话的人也要戴口罩,台下就更不用说了。形势宽松时,主席台上就坐的可以不戴口罩,或者轮到讲话的人不戴口罩,台下的另当别论。个别的与会人员也有无视管理规定的,把口罩戴在下巴处,仿佛很时尚的样子。有一次会议上,主持人指着把口罩戴在下巴上的人,让他看看还有谁是他这个样子的,很明显的表示出不满。也是,会议室门口都摆放着口罩,为什么就不肯戴呢。参会的人一般都携带水杯,一撮绿茶泡上,喝个三五遍,每次喝水的时候,摘下口罩,喝上几口,复又戴上。会议时间长了,总会有人走出会议室,在门口点上一支香烟,吞云吐雾享受片刻的轻松。也有要求严格的,不允许走动,不允许倒开水,思想可以走到九霄云外,人却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方不同,要求也有严有松,反映出一个地方治理要求的不同。
玩手机是会议的应有之义,按规定是不允许的,可总有人打折扣,有读文章的,有打游戏的,有下象棋的,有看视频的,还有不小心弄出很大声响的,以至于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的。还有带着书本,一边听会,一边看书学习的,这样的人为数不多。也有两眼盯着主席台,一边听讲,一边记录的。讲的人多数经过精心准备,讲的也多有实战性。不认真听,事后再不认真研究文件,做工作就没有依据没有章法,受惩处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上厕所也是避免不了的,房间内空调开得太热,出来透透凉气,萎靡不振的状态也会改变许多。科技发达了,视频会议开得比较多,主会场西装革履,要求分会场也是同样。于是会场之上,一色的西服领带,整齐划一。也有个别善于变通的,终究是个别,整体的统一性还是有的。
天热的时候,戴着口罩的脸会出汗,湿湿的粘粘的,戴一会儿要取下松口气会舒服些。天冷的时候,戴着口罩出气,水蒸气会模糊了眼镜,时间稍长,主席台人的鼻子眼睛和笔记本上的横格都变得模糊不清,整个人仿佛暂时进入了混沌的世界。取下口罩稍事休息,眼前的一切复又清晰起来。
根据需要,会议的形式和规模是不同的。小型的会议,短时间的会议,大家直奔主题,三言两语,说完即干,会议一旦结束,大家各自离去,戴口罩与否全视环境需要。大型的时间长的会议,主讲人长篇累牍,听讲者昏昏欲睡有之,跑到爪洼国者有之,正襟危坐心飞万里者有之。所以,虽说会议天天开,但开会的却是一门学问。研究清楚了,会议的效果就比较理想,自己都没搞清楚,甚至把同一页的稿子拿来在不同的场合总是说,更有甚者,讲话的人读稿子时走了神,自由发挥几句之后,把同一页稿子又当场读一遍,那样效果就不好了。这样的事情我就亲身经历过。
疫情期间开会,要走更多的流程,考虑更多的可能,戴口罩是否会影响新鲜空气的吸收不得而知,但台上台下聚精会神总是要好一些。
2022年1月22日于浉河岸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