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学习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二十世纪的后半叶是理科教育发生大变革的时期,1956年美国发起的理科教育现代化运动不仅在其国内,而且对世界各国理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许多国家先后进行理科教育的改革,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构成现代理科教育改革的时代图景探究学习正是在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1959年9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在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召开了专门研究改革中小学数理学科教育的伍兹霍尔会议,大会主席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 Bruner)作了题为《教育过程》(mheProcess of Education)的著名的总结报告。这篇报告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到教学的四个方面,可归纳为三个问题: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对于学什么的问题,他认为:主要是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1'关于如何学的问题?他提出“发现”的学习方法,主张学习者“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一切知识的一切形式”2。在何时学的问题上,布鲁纳显得很乐观,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二、探究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这个表述说明尽管是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仍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0这一基本精神。只有这样,它才能有别于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所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所涉及到的观察、思考、推理、猜想、实验等活动是他们所不能独自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的提示。可见,有学者为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偏爱使用探究学习,对探究教学一词则避而不谈,好像教师一旦介入学生的探究之中,探究就不是学生的或不会发生探究学习,这是不必要的。
探究学习是通过对科学探究的模拟来实现的。科学探究,又称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它遵循一定基本程序,采用一系列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和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等活动,来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推动科学发展。在探究学习时,学生模拟科学家采用的探究程序和方法,通过提出和解决与他们生活经历有紧密联系的各种科学问题,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去。与科学探究相对应,探究学习遵循以下典型程序或模式: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适应。因此,不管探究学习呈现哪种形式,活动种类如何多样,其本质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识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而是创造适宜的认识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三、探究过程的要素分析及其教育价值
探究过程构成的要素分为三个范畴: (1)观察过程——通过人的感官获得有关现象的信息的过程。这里囊括如下过程:观察、比较、分类、序列化、测定、发现变量、条件统一、实验等等。(2)信息处理与表达过程——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并用适当的符号表达该信息的过程,图表化、符号化、数据解释、预测、传递、操作性定义、问题的发现等过程来指向一般原理的阶段。(3)理论化过程——超越假设的推论、模型化、理论等所掌握的信息,求得具有普遍性的法则的过程。这个过程囊括了条件控制、设立假设、推理、模型化、抽象化。
探究学习论推动了理科课程、教材、教法的根本改造,也推动了对教育目标论的分析研究。它强调,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如何获取的过程更为重要。正如菲尼克斯所说:课程,是由学术引申出来的知识组成的。所谓教育,就是在探究过程引领下这些知识的的再生。因此,探究学习论有它的合理内核和积极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