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中的心理学学习第十二天(200---227页)完结

生活中的心理学学习第十二天(200---227页)完结

作者: 无心_5e63 | 来源:发表于2019-08-04 12:54 被阅读0次

第八章    心理学之眼看社会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的印象。包括知觉他人表情、他人人格、人际关系、行为。

知觉的图式有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我们可以把知觉到的事物和人进行分类,按图索骥,简单易行,但要避免出现归类的偏颇。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经验、动机和兴趣、情绪。

社会知觉中的偏见有性别偏见、地域偏见、职业偏见、种族偏见等。偏见的直接后果是歪曲对他人的社会知觉,进而影响他人的实际行为表现。形成偏见的原因有的是从儿时习得,有的是遵从风俗习惯。接受教育是减少偏见的有效方法。当我们“被偏见”时,想想自己的各种好,是一个满血复活的好方法。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莉,形成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基本技能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类型有早期社会化(掌握语言,学习本领)、发展社会化(入职培训,夫妻相处,学做父母)、反向社会化(年轻人教年长人)、再社会化(比如下岗、出国)。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社会角色分为先天角色(性别、种族)与后天角色(老师、医生)、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规定角色(警察、老师)与开放性角色(好妈妈、好老师)。

社会角色的背后:

利用角色赋予的力量,社会角色赋予个体一种本身不具备的力量,我们要分清到底是我们本人具备的,还是角色本身带来的,然后利用好这种力量。

角色扮演,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社会角色示人时,会表现出符合该角色的行为举止。

角色冲突,分为角色间冲突(忠孝难两全)和角色内冲突。

第二节    社会影响

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通过群体与社会发生关系。群体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条件是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此外还有隶属需要、压力情境。

群体压力的发展过程有辩论、规劝、攻击、心理隔离四个阶段。

适当的群体压力是必要的,当个体获得群体多数人一致支持时,内心才有安全感。

群体凝聚力是指使人们集合在一个群体里的感情,一般凝聚力强的群体,成员归属感和自豪感都比较强。

改变你的力量:

从众是个人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顺从和接纳。从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求行为参照,二是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个体特点、文化背景四个方面。

服从:

服从是按照他人的命令行动的行为,可分为绝对服从和相对服从。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合法权力、责任转移、命令发出者的特点、命令执行者的特点。

依从:

依从是接受他人请求而行为,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起效果的前提是,最初的要求要让人们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第二个要求要让人们感到有选择的自由。

面子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曹启泰《我爱钱》里写到,如果需要5元钱,就开口借20元,对方最后同意10元,第二天还5元,表示诚意,另外5元可以不用着急还了。过度理由效应(欲擒故纵),小男孩去邻居家墙上练足球,邻居表示很高兴,表示每踢中一次就给糖。第三天不给了,男孩不乐意了,再不来踢了。

暗示:

人或环境以间接、含蓄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个体无意识接受信息后,会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为。

影响暗示的因素有,暗示者的特征(如德高望重)、受暗示者的特征(性别、年龄心理状态),一般女性和小孩更容易受暗示。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本身无所谓好坏,我们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他人是天堂还是地狱?:

社会助长是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干扰是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因为人多的情况下,个人的评价焦虑降低,而且责任意识也在下降。

第三节    聚焦社会现象

网络社交:

可修饰性(谁知道你的对面是不是一只狗呢?)、唾手可得的人际认同(很多在现实中无法说也的赞美,在网络中很简单就可说出,让人获得认同感)、社交倦怠。

网络暴力:

假面舞会(匿名谩骂、侮辱)、从众心理(更容易聚集,一人开头,很多人跟随)、同一性过剩(现实中无法完全将自己观念强加于人,网络可以)、重塑自我(可以塑造全新的身份)。

关于红包:

网络中的红包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延续。虽然有时候金额很少,但我们依然有满足感,是因为网络上的红包和现实中的红包心理账户不同。红包以收获社交满足感,因为人对于不确定性的热衷,人们还可以享受娱乐本质。

有难不帮的背后:

1、责任分散效应,一个旁观者,有100%的责任。100个旁观者,每个人就只有1%的责任。

2、从众心理。3、破窗效应。

解决的办法:在法律层面对见死不救立法,在道德层面进行舆论引导。

仪式与仪式感:

仪式是特定的主体在特定的时空举行,承载着一定的信仰和价值观的程式化活动。仪式感是因主体的心理契合着仪式的象征意义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看待仪式和仪式感:

暗示效应,仪式感其实是强烈的自我暗示,是精神上的礼仪。

承诺与责任,仪式的根本作用是强化对于“社会人“身份的认知,这对增强人类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人类社会的稳固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链接与完成,仪式通过不同形式存在于生活中,因为它既不强调精神也不加持物质,而是将二者相连,将外物与心中所理解的世界结合起来。

仪式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时刻(节日礼物、过年新衣、殡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中的心理学学习第十二天(200---227页)完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ze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