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叔其人(三)
这阴霾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母亲在剧院邂逅表叔大约是在1962年的秋天,表叔和我们一家的亲情交往就这样延续了好几年。父母和表叔在四十年代就交往密切了,对表叔应该是了解得比较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交往次数的叠加,我们兄妹三人对表叔也越来越亲近了。表叔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幽默乐观,又是那么的见多识广,能够让我们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又是那么的有人缘,有本事,能够做到父母所不能的很多事。举例来说,表叔能够把和本单位领导的关系搞得很好,还能把相关单位(比如交通医院)领导的关系也搞得很好;不仅能把贵阳这边领导的关系搞得很好,还能把重庆那边表姑单位的领导关系也搞得很好——这真不简单!很多时候,领导对他都有特殊照顾,比如他上班不用八小时坐班啦,每次请假回重庆探亲总是畅通无阻,而且请假的天数和次数总是大大超过一般职工啦,分给他的房子总是又大又好啦,重庆那边表姑长期不上班休病假吃劳保啦(后来在重庆见到表姑发现她并没有什么大病),表姑家在重庆住的房子也是又大又好啦。医院里很难开出的药品他能开到,市场上很难买到的东西他能买到,在贵阳只演出几场引得万众瞩目的名角名家的演出戏票他也能搞到,表叔的神通真是太广大了。我的父母都是老实人,总是不会去也不愿意去主动和领导搞好关系,有时实在出于无奈(比如要给两个妹妹找工作了)想给领导送点礼,父母总是在家里商量筹划好久,犹豫不决,反反复复,最后咬咬牙下定决心了,烟啦酒啦罐头啦一堆礼物都买好了,但是到了临起身前往的那一刻,又退缩了,最终也没有实行。这点和表叔很不一样,表叔做这样的事情根本不会有内心的困惑,就像是天然本能,做得充满艺术性。所以表叔总是得到很多的实惠,在单位和社会上都如鱼得水的。我不知道父母对表叔的这些方面是怎么看的,因为从来没有听他们对表叔有什么微词。我想,这大约是因为我们家在贵阳难得有这么一个亲戚,表叔和父母又有这么深的渊源,再说父母又都是很重情的人,又都是很宽容的人,亲情总是很浓于水的罢。当然,父母也想具有表叔那样和领导搞好关系的本事,但是他们受的教育太传统了,他们脸皮很薄,自尊心又很强,所以只能是心里向往而实不能为,对能人表叔应该谈不上鄙视,更谈不上厌恶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4489772/b76646006c5efd1b.jpg)
第一次见表叔的时候我13岁,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大妹妹8岁,小学一年级,小妹妹6岁,还在幼儿园。13岁的年龄,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敏锐观察和体验的年龄。表叔和父母相比,有那么多长处,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新鲜事物,我自然越来越喜欢他了。当然,父母都是正直善良的老实人,言传身教,从小就告诉我们要诚实做人。而学校日日教育我们为人要正直,要靠自己勤奋努力搞好学习,做好工作来赢得尊重,赢得各种待遇,不能靠和领导搞关系。接受了十多年的理想化的美好教育,这些观念早已深植于我的心中,所以对表叔的喜欢经常就掺杂了许多困惑,不敢恭维,甚至有点鄙视的成分。两个妹妹当时还小,也许还不会有我这种困惑吧。红楼梦里宁国府秦可卿屋有一副对联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见了十分反感,坚持不在那屋午睡。脂砚斋对这对联的批语也是:此联极俗!其实现在想起来,在丛林社会里,这幅对联揭示了“适者生存”的动物生存法则。自然界的任何生物,在长期的“物竞天择”中都学会了适应环境与自我保护的本领,那为什么有很多的人类学不会甚至排斥呢?比如我的父母,比如我,还要在狼奔豕突的莽莽丛林中追求单纯与正直,不去适应社会环境,这真是退化了吗?对此我从那时候起到其后的许多年,就一直没有想明白。如今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是因为这一部分人群,已经超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怀着更美好的追求与更高的做人准则——这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应该都是有益的——当然这也是以他们生活得比较艰难作为代价的。而这样的人群从颜回那个时代起从来都没有缺少过,是的,古往今来,有很多很多。
的确,那时候以及后来很多时候,我们一家人是活得比较艰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