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脱实入虚”
经常了解宏观政策的同学,应该对于“脱实入虚”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它指得是一个国家脱离实体经济的投资、生产、流通,进而转向虚拟经济的投资,比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从2016年开始,国家政策调控不断提出,警惕实体企业投资从生产制造转向金融和房地产业。一时间,“脱实入虚”似乎成为产业逃兵的代名词,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实际上,“脱实入虚”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之后,转向投资获取收益是很正常的选择。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脱实入虚”主体,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发达国家。
那么,“脱实入虚”到底有利于还是有害于经济呢?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掌握的分寸感。我们要警惕的是,快速、盲目、全盘地脱实入虚。
经济会脱实入虚,个人的知识体系也会如此
经济如此,对应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也如此。
对于个人的知识体系,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实”可以解释为具体的技能、技巧、信息和常识;“虚”可以解释为理论框架,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及哲学思想。如果按照金字塔结构来划分,“实”处于知识体系的下方,构建了知识体系的基础。而“虚”处于上方,在“实”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归纳和抽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体系。
在各种各样的知识平台中,“实”的知识课程给人的感觉挺low的,实在但高度不够。而“虚”的知识课程就容易受欢迎,比如解读“孔子”、西方哲学学派以及各种流行名词等。我们倾向于选择“虚”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更加高大上,而且对于既有思维的冲击很大,经常会有顿悟的感觉。
知识体系的“脱实入虚”和经济体系一样,实体经济很苦逼,既累又不体面;虚拟经济“睡后收入”高大上,轻松且高端。
“虚”的知识重要,但和经济一样,需要掌握分寸,尤其是要符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阶段。一味地脱实入虚,将对个人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如何掌握“分寸”?
如何掌握“分寸”,对策如下:
第一,时间上的分配。按照我个人目前的发展阶段,对于“实”的知识和“虚”的知识,学习时间按照3:7进行配比。专业领域、知识、技能技巧、信息等学习时间需占70%,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类知识学习时间占30%;
第二,学而时习之。无论是虚实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练习。通过模仿,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内化后再影响他人;
第三,三省吾身。每日自省,只有认真、仔细、深刻、反复地拿学到的知识来检查自己,日三省吾身,才算做到真读书,真理解,真好学,真力行,真知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