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如何应对高考焦虑?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05:23 被阅读6459次
    按照《精神卫生法》,连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即心理问题的性质)都搞不清的情况下,就告诉或指导着人家“怎么办”,一旦出事,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高考在即,我整日为“高考焦虑”的咨询而不堪其累。来访者中有学生,但更多的是家长;而远超登门咨询的却是各种微信和电话——有些是亲朋好友,不得不回。

    归结一下他们的提问,无非是想知道:如何应对高考焦虑?

    我想,只要是个稍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一定都能迅速识别出这是提问者的依赖,也自然会非常警觉地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回答时避实就虚或与提问者虚与委蛇。

    在我看来,“如何应对高考焦虑”是一个真正的伪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对这个伪问题(question)直接回答的人,必定存在着真问题(problem)!

    今晨想给大家展示一下,像我这样的咨询师是如何面对“如何应对高考焦虑”这类问题的。

    简言之,大体分三步。

    第一步,关注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而不是这个问题:是谁在焦虑?

    切记,此处的“谁”不仅仅指孩子或家长“这个人”,而是要搞清楚“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加重要。”我想,任何一个咨询师都对教材中(三级,2012年修订版,第68页)的这句话不陌生,因此也就知道接下来需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求助者的健康状况、认知特点、行为模式、情绪变化,尤其是求助者基本的性格特征,比如内向还是外向、乐观还是消极、平和还是易怒、进取还是退缩、自制还是冲动等及其表现程度;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求助者通常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根据需要,还应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

    比您想象的要复杂吧?对,这就是一个咨询师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扎实,一个咨询师完成如此复杂的操作,既不费时也不费力。

    第二步,搞清楚提出问题的这个人遇到了什么问题,即澄清“高考焦虑”。

    一个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会在这个步骤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我会首先要想“高考焦虑”果然是“焦虑”吗?来访者能够清晰地区分“焦虑”与“害怕”、“恐惧”的异同吗?待确定是“焦虑”后,我才进一步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这种焦虑的性质,比如是常态的焦虑?还是病态的焦虑?

    当然,尽管第二步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但与第一步不可分离。在做专业判断的同时,我也在随时观察并思考:此时此刻来访者是否能够跟我互动?心态正常与否?如果正常,健康水平又处于何种程度?

    第三步要做的才是具体的应对措施。

    用专业术语表达,第二步叫诊断,第三步叫咨询或治疗。尽管心理咨询不像医学那么严格,但也可以认为“正确的”诊断是“恰当的”咨询或治疗的必要条件。此处我之所以用“恰当的”而不是“有效的”,专业人员都知道,恰当的咨询并不见得有效,但只有恰当的咨询才能保证无害。这不但是心理咨询的基本伦理,也是一种专业保护。按照《精神卫生法》,连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即心理问题的性质)都搞不清的情况下,就告诉或指导着人家“怎么办”,一旦出事,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在我的门诊上,如果我怀疑是病态的焦虑(症状性焦虑),会毫无犹豫地建议来访者寻求(精神)医学的帮助,社会大众常常低估了药物在高考这个特殊时刻对某些考生所发挥的作用而高估了副作用。前天有位母亲说女儿恰在高考那几天例假,而女儿又有比较严重的痛经,问我怎么办,我便建议她一定要去咨询妇科医生,凭我的经验,在这件事上,妇科医生能够借助药物轻松解决问题。

    的确,绝大多数高考生的焦虑都是非病态的,家长们的焦虑更是如此。此时的应对策略是关注当事人当下具体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抽象的焦虑。我给出的交流方式是:如果心理健康,可以灌鸡汤、讲道理;如果心理不健康了,交流时可以采用反问而不是陈述的方式;如果心理不在正常状态了,那就先顺着说;如果什么话也不说或处于偏执的心死状态,能应对的也只有闭嘴。

    啰嗦这么多,我想说的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道“具体问题”要比知道“具体分析”困难得多,而在不知道“具体问题”的前提下就进行的“具体分析”都是瞎分析。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体验过相同的“焦虑”。面对高考,也没有两个考生有着同样的“高考焦虑”。当您问“如何应对高考焦虑”时,其实是假定您理解的“高考焦虑”也就是我理解的“高考焦虑”,但事实是我们完全不同,就像您的儿女不是我的儿女!

    在您读懂以上文字之前,建议别再问那个问题了。这不但是因为您不会得到一个有用的答案,我更担心您的提问会让很多学心理的人暴露出自身太多的问题。

    最后想说,如果非要我直接回答“如何应对孩子的高考焦虑”这一的问题,我会说:“应对孩子高考焦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家长不焦虑!”

    阅读提示:
    文中“求助者”、“来访者”、“当事人”这三个相关概念,“求助者”的内涵最大,外延最小;“当事人”的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来访者”居于“求助者”和“当事人”之间。搞清楚这三个概念使用的不同语境,有助于读懂该文所讲的内容。
    按照国家《心理咨询师》教材(第258页),“求助者是指存在(含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动前来求助,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那些人”。我将其归结的三个特征: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愿意做出改变,付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c19e4ad8006:家长怎么可能不焦虑,中国的教育就是赌博式的,高考更是收官之战,多年的努力和希望在此一举,你让他们如何能不焦虑。
      • 布丁孙娟:李老师的文章让我理顺了咨询思路,是什么,而非怎么办。具体问题比具体分析更重要。君子慎始,咨询时开始的澄清做足了,后面的治疗也就顺风顺水了。
      • c2bfe4be48f2:“定”能生“慧”

        方圆fg
        2018-06-02 18:16 · 字数 1146 · 阅读 367 · 日记本
        又是一年高考时,我想起了我的高中生涯。

        1990年,我进入了高三下半年,感觉压力很大,总觉得差半年的时间,高一期间的知识掌握的不熟练,要是再多给我半年就能行了。然而时间不等人,我处于迷茫、紧张、焦虑的状态,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成绩?期望老师要是能和我谈谈、指点一下迷津就好了。我虽然是班内被重点关注的学生,然而老师不知道我迷茫,我也没勇气找老师谈,我就在这种迷茫状态中走进了高考。考试之前,就出现了失眠、无食欲的问题,考试期间,好不容易睡着了确做了一晚上的解题梦,成绩出来时,466分,竟然够了高中中专的分数线。我感觉我的户口终于出来了,以后可以不用在家干农活了,那个高兴啊!然而等啊等,一直等不来录取通知书。期间,父亲多次对我说:“要是考不上,就不让复课了。”我听了那个气啊!心想:哼!如果不让我复课,我就离家出走,让你们害怕,我还可以到亲戚那里去借钱,我必须要考上学。就这样在家等到了八月下旬,奶奶催促我到学校问问是怎么回事?到学校才知道,分数线上升了,我落榜了,这好像已是预料之中的事,我当即毫不犹豫的报名复课。回家后告诉家人我没考上,没想到父亲说:“你赶紧报名复课啊!”哦,原来父亲是在故意给我施加压力呀!

        复课期间,面对着一群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学生年龄比我大,但我仍然觉得自己有一种大姐的感觉。看着这一群男女生们疯疯癫癫、又吵又闹的样子,我的心丝毫不为所动,甚至觉得她们很可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安心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就是我当时的感觉。第二次高考时,我感觉自信淡定多了,中午从一中考点骑车返回学校,只有20 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也能快速睡上一觉。我考了518分,够本科分数线了。

        我高中头三年的生活,处在一种浮躁状态中,我属于活泼乐天派,每天在说笑逗乐的同时,又在表现我的小聪明,想让大家都看到我很聪明,因此心是漂浮着的,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以至于最后补不过来。复课这一年,我的心定下来了,我无需向大家证明什么,我的心也静就下来了,能安住了,深入思考了,学习也就扎实了,成绩才有了大幅度提升。《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我复课这一年的状态,我止住了自己浮躁的心。通过这一年的复课,也让我尝到了定的好处,因此当我上大学以后,对我的性格仍是收敛着,更多的是展现我静的一面,因此我在大学考第一比较多,一直保持在前三名,我的大学生活也是真学实干的四年,专业知识掌握的很扎实。

        现在,经过多年的工作磨练,我逐渐的做到了动静结合。充满激情的时候,我可以尽情展现,享受完全的绽放。安静的时候,我可以享受孤独但不寂寞,安心学习,偶尔写点东西,提炼思想。

        这就是我高中四年生活,给了我宝贵的财富。
      • c3f02f0300e8:同意大家的看法,李老师的文章真是及时雨啊😄 。
        老师是给我们打了个样,首先识别依赖,第二咨询分三步,一步识别来访者、求助者的人,二步诊断焦虑是常态或病态,三步应对,根据来访者的状态采取讲道理、反问、顺着说等方法。
        第三,问题的根本是家长不焦虑。
        病态焦虑的三个必备条件:一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二。二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等。三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胸闷、恶心呕吐等。不具备着这三个条件的属于正常焦虑情绪 ,据说有助于提高高考成绩。
      • c2bfe4be48f2:考前压力的呈现

        方圆fg
        2018-06-06 20:13 · 字数 1102 · 阅读 104 · 日记本
        自进入高三以后,学生压力便会逐渐增大,考试前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当个体面对压力时,自主神经系统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增高,瞳孔放大,汗液分泌迅速等,这些变化是为了应对压力所做的准备,属于正常现象。

        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警觉阶段,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这个阶段有利于考试水平的发挥。二是搏斗阶段。这是一种被控制状态,个体内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个体变的敏感脆弱,即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学生情绪反应特别强烈,为一句话就大发雷霆,考试前失眠等。三是衰竭阶段。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这时已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进入第三阶段,若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么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和养息,便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那么能量资源已经耗尽,就容易发生危险,疾病就有可能发生。比如,有的学生考前几天出现不能排便,突发高烧,无病因的肚子疼等。

        所以,高考前的正常紧张是必须的。但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改变表现出来,当排除生理疾病之后,就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了。

        大多数学生考前处于压力的警觉阶段,保持适当压力,有利于考试发挥。个别学生,出现身体上各种严重不适的感觉,大多处于心理搏斗和衰竭阶段,我觉得这时仅用咨询沟通是不够的,还需要做身体上的处理,把身体内储存的情绪释放出来,达到可接受的程度,适当的认知疏通,就不至于影响考试了。有的学生考前过度放松,没有压力,则不利于考试。

        附件:

        焦虑是患者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害怕,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常常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呈惊恐发作,患者常常有频死感,失控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尿频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属惊恐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焦虑和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神经症,惊恐障碍。这是对焦虑作为一个精神症状或精神病的描述。需要接受医生的治疗,心理咨询只起辅助作用。

        然而在生活中,焦虑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焦虑是对生活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的人格的发展。人是需要适当焦虑的。
      • c2bfe4be48f2:学生面对高考,身体方面的反应有时难以承受,要能做身体处理更好。
      • 陳長海13181932006:高考前的正常紧张是必须的。但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改变表现出来,当排除生理疾病之后,就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了。

        大多数学生考前处于压力的警觉阶段,保持适当压力,有利于考试发挥。个别学生,出现身体上各种严重不适的感觉,大多处于心理搏斗和衰竭阶段,我觉得这时仅用咨询沟通是不够的,还需要做身体上的处理,把身体内储存的情绪释放出来,达到可接受的程度,适当的认知疏通,就不至于影响考试了。有的学生考前过度放松,没有压力,则不利于考试。
      • 陈长海13181932006:首先要诊断是谁得了病?是什么样的病?
        比如在中高考面前,现在再加上小中考,大考来临是家长焦虑还是孩子焦虑?有的是家长焦虑,有的是孩子焦虑,一定要理清。比如前几天有一位家长打电话咨询,在电话的过程中能清晰的感受到家长的焦虑,对孩子的各种不放心。有的时候是孩子焦虑,有一位小姑娘,在聊天的过程中,看到她不停的搓手,一直在搓,手心里满是汗。这时候孩子焦虑,但是在互动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的焦虑来自于妈妈的情绪不稳定以及不接纳。妈妈一直在批评孩子,你为什么那么多事?等等。
        诊断出谁得病很重要。知道了谁得病,再诊断得了什么病?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打个比方,同样是感冒,每个人用的药不一样,用的量也不一样,痊愈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
        所以作为咨询师一定要灵活。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应对孩子高考不焦虑的方法,就是家长不焦虑。赞同!
        如今,大考焦虑已经不仅限于高考,还有中考,小中考,尤其初三的小中考焦虑也似乎是普遍现象,因为小中考不过关,中考几乎没有希望,没希望上高中,似乎一辈子的希望就没了。为了小中考过关,周末学校集体补课,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报考史地生微机的补习班。孩子被压的喘粗气,到底是谁在焦虑?
      • 张凯丽1985:听了李老师的课之后,更能读懂李老师的文章,然后就特别特别想写一些关于自己的故事,以便读懂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写出自己的经历时,其实是很恐惧很焦虑的,担心会暴露太多,也害怕引来非议和歧视。但是转念又想起李老师的话:
        ①世界(未来)是美好的;
        ②人是可以信任的;
        ③我是可爱的。
        其实,我本身就是带着“问题”和“毛病”参加培训的,就是想要藏也藏不住的。真的是欲盖弥彰!参加了心理实操课,不只是在课堂上被“催眠”了,没想到下课了,也还是“醒不来”,无时无刻不在“觉察”,这学费真的是太值了。这不是在抱老师的“大腿”,也不是在宣传课程,只是我的个人体会。
        整个过程就像是李老师上文中的这段话:
        “按照国家《心理咨询师》教材(第258页),“求助者是指存在(含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动前来求助,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那些人”。我将其归结的三个特征: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愿意做出改变,付费。”
        我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求助者”,我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也很想寻求改变自己的方法,但是“付费”的这个环节差点难住了我,因为我没钱,幸亏自己还是厚着脸皮“恬不知耻”的向老公借了钱,付了学费,否则一切自省和改变都不会发生。原来真的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 墨者田宥:高考的焦虑一半是源于前途的压力!另一半源于父母和孩子的心态!还有一点就是,当今社会关于高考焦虑的“宣传”!
      • 4f255b7291ac:兜了一圈等于啥也没说
      • db4f7d00a063:看清楚是什么。高考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 王瑞卿_心理咨询师:吾师及时雨!咨询师切记—专业眼光审视“高考焦虑”:具体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家长切记—“应对孩子高考焦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家长不焦虑!”
      • 吴海涛Ray:放下自己的焦虑,才是真正爱孩子呀!
      • 般若莲花处处开:一个基本功扎实的咨询师要在十分钟、五分钟、三分钟、一分钟、第一眼完成:
        “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求助者的健康状况、认知特点、行为模式、情绪变化,尤其是求助者基本的性格特征,比如内向还是外向、乐观还是消极、平和还是易怒、进取还是退缩、自制还是冲动等及其表现程度;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求助者通常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根据需要,还应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目前的生活状况。”
        “如果基本功扎实,一个咨询师完成如此复杂的操作,既不费时也不费力。”
        我还是懒死算了
      • 海蝴蝶_b5f9:看到这篇文章太好了!自己有收获,对那些孩子要参加大考的朋友们有帮助。应对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就是家长不焦虑。
      • 清澈说:心理咨询如果被看做科学,就应该具有科学的严谨性!老师交给我们的绝对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待知识的态度!
      • 王明鹏:及时雨,高考生家长们的精神需要~
      • 林意_3a87:我爱我师,看到开篇心都碎了,那些亲朋好友的短信电话。。。不得不应对,明知没卵用的。
        正儿八经来到咨询师面前,正儿八经付费,正儿八经接受帮助,正而八经爱自己,正而八经爱孩子,正而八经爱你生命中的贵人。
        般若莲花处处开向归:@林意_3a87 赤果果的表白:wink:
      • 73c76b4630ff:李老师比法官还严谨。👍👍👍
      • 心灵使者王晓坔15153321:“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加重要。”
      • 张凯丽1985:“心理咨询师”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心理医生”,那么可以将“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关系理解为“医生”和“病人”的关系,那么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所求助的问题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像很多医生对病人的诊断一样,并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么简单直接,还真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搞清楚了求助者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变的更加重要。也就像是李老师文中提到:“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加重要。”搞清楚了,就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如此看来“心理咨询师”的责任重大,切记:不能胡言乱语!🤔
      • 聆心2016:李老师的这篇文章是给考生,家长,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们的及时雨👍 。
        •搞清楚谁在焦虑——是父母自己,还是孩子?
        •焦虑对于求助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病理性焦虑还是常态焦虑?前者该吃药吃药。后者父母能做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解决自己的焦虑。其他的交给专业人员。
        对父母来说,清楚这三点就足够了。

      本文标题:李克富 | 如何应对高考焦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am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