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学是个女孩,她的名字,在没认识她之前,就听同事们反复提起,经常有一些特殊言行。许是开学还没几天,我上课时倒没见她跳出来“扎眼”,让我记住她。
有一天,我临时顶替同事去管理她那个宿舍的午休。我推门进去,带队的郭老师还坐在那儿。
看到我进来,郭老师起身走向我,凑到我跟前,对我悄声说,窗口那边的下床就是陈同学。是个能折腾的家伙,很能搞事情,睡觉也不老实。郭老师说了她如此这般的挺特殊,要多多的盯住她。
尽管我们在耳语交谈,但这些都被陈同学看在了眼里。
郭老师一走,我关了门刚转身,陈同学立刻对我说:美术老师,郭老师是不是跟你说——让你看住我,因为我很不听话?!
话一出,我心里着实惊讶了一下:一来她非常懂得察言观色,我们谈话事实就如她所说。二来是一个刚进入二年级的孩子,敢这么直接了当,这么理直气壮地质问老师,胆儿真肥,果然是不一般。
这明显像是公然的对抗和挑衅啊,就她那说话的口气,我心里已经怒了,但我不露声色,也没被她吓倒。
我说:不!你想错了,郭老师是说你的优点,她让我知道你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孩子。你非常善于观察,而且反应好快!也非常大胆!
她本以为我会批评她,听到我这样的回答,她稍微的沉默,然后只“哦”了一声,眼珠子却飞快地流转。一两秒之后,就问:老师,刚刚你们在说什么啊?
我马上意识到,她的问题之一,就是爱说话,爱表现,想要引起别人注意。如果换作平时课间,我当然可以和她聊起来,拉近彼此距离。但是当下应该聚焦问题是:睡午觉!所以不能被她牵着走。
于是我说:现在是睡午觉时间,我只能在你睡觉起来再回答你的问题,你是一个很机灵的孩子,所以你知道,现在是不能说话了,对吗?
对此情境,她无力反驳地点点头。就这样,一个潜在的师生对抗,在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之前,被我掐掉了。
这样的机灵过头,言行乖张的孩子,你对她的一言一行,反应必须非常迅速,迅速的寻找对策,也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寻找可行的引导她的某个教育点,不给她做出偏激行为的机会。
平时,她应该没少被同学投诉,被老师责备,也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他人对她的看法都不好。所以为了自我保护,说话就带有攻击性,对抗他人的责难。
她说出的那番话,就是把所有老师都放在她的对立面。心里对我肯定是抗拒的。那么接下来我对她的管教,也许就不是那么顺利,很难让她主动配合。
为了打消她心里这股抗拒,必须扭转她的看法。郭老师对我说的话,本意是想让我迅速地掌握这个宿舍的情况。但我不能让陈同学觉得,郭老师是在向我“告密”。我们在针对她。
因此,我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郭老师说的话。把缺点变成了优点,肯定她,使她放下戒备心理,也就化解她对我们的阻抗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