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鲁国有位智勇双全的武士,其姓子,孔氏,名纥,字叔梁,人称叔梁纥。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陬邑大夫,跻身贵族之列。叔梁纥有件十分闹心的事,就是其妻为他生下9个女孩,小妾虽得一子,可孩子的腿部有残疾,叔梁纥在耳顺之年又娶了寒门出身的颜徵在,终于遂了心愿。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说的是叔梁纥与颜徵在求子心切,经常到曲阜的尼丘山上祈祷,后生下孔子,然而文中的“野合”一词也引来众多争议。其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当时叔梁纥已66岁,而颜徵在年芳17,年龄相差悬殊,他们的结合不符合规制,像是乡野之人的婚礼,这也给孔子的一生带来很大影响。
孔子因生于尼丘山,且头顶凹陷,形似山丘,而得名孔丘,字仲尼,后来为避圣人名讳,尼丘山改称尼山。孔子3岁时丧父,母子被赶出了孔门,回到贫寒的颜家生活,所以孔夫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底层社会的磨砺,为孔子的仁政思想打下了根基,而他血脉中的贵族基因,又使其对等级森严的礼制情有独钟。
作为圣诞地的尼山自然备受后人瞩目,山上留有众多与圣人相关的古迹,诸如孔庙、夫子洞、观川亭、大成殿、启圣门、尼山书院、棂星门等,近年来又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尼山圣境”景区。景区内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其高72米,寓意孔夫子有72位贤徒。而“大学堂”更为壮观,它采用了廊柱与穹顶相结合的建筑手法,酷似一座参天大教堂,置身其中,游人恍若微不足道的蚂蚁,不免心生敬畏之情。
景区最精彩之处在于各种礼乐表演,比如《金声玉振》《大学之道》《鼓瑟吹笙》《天下归仁》等,它们将古典的诗、乐、舞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人们仿佛穿越到了歌舞升平的古代,诗书萦耳,彩袖亮眸,更兼谦谦君子之风、泱泱君主之范,没有苦寒,没有纷争,一切都显得那样祥和与恬淡。
而实际上,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群雄并起,挞伐不断。他本人为了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周游列国,可处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他的思想终生也未得到推广。直到汉朝,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议下,孔子才被逐步推上神坛,而他早已故去300多年了。假如圣人今安在,看到尼山上金碧辉煌的楼堂馆所,大概会摇头道:“奢则不孙,俭则固。”奢靡之气终将败坏社会风尚,还不如寒酸些好啊!
2023.5.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