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月17.18号(鉴于保密原则,隐去姓名)
学生自述:
1:从小父亲出门打工,在老家跟着妈妈生活,父亲没有陪伴其成长。(从小缺乏安全感,慢慢形成胆小,敏感,自卑)。
2:从四年级去首都上学,因为基础差,学习跟不上连退两级,在学校的同学面前不敢说话,不敢与同学说话聊天,(加剧了自卑感)。
3:妈妈没有文化,不会讲普通话不敢问路,让她问路,她带着恐惧去帮妈妈问东问西(心里好害怕)。同时,感觉妈妈的没有文化让她有点自卑(聊天中多次强调妈妈没文化)
4:初二的时候回到老家县城一个学校,老师说她的素质评定分数少一年的,所以分数比别人低,为了考上高中拼命学习,同时她感受到自己地位比别人低很多。
5:高一感觉同学关系还不错,下学期分班后同学关系开始不好,成绩也开始下滑有了学习压力。其中与男同桌关系不错(是否早恋?),突然有一天男生不理他了,感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没人让她可以相信了,(激活了从前同学看不起她的往事,以至于长期下来,加剧了不信任,敏感偏执的认知)。
6:弟弟比她小八岁,妈妈对弟弟关注多于对她的关注,弟弟考试好一点,妈妈就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发给奖状啊?而她得过很多奖状,妈妈很少表扬高兴,认为妈妈偏心,嫌弃自己。
7:前几年,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让她无法感觉家庭的安静与温暖(聊天中多次强调,但是有意掩饰自己的感觉,说,妈妈也一样照顾我,可能我忘啦)。
8.我总感觉同学说我坏话,看不起我,我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胡思乱想,我上课注意力很短,不到10分钟就开始走神。
第二天与其父母约谈情况:
1.进门时开始,夫妻二人表情都很僵硬,从始至终几乎没有笑容。
2.我与他们进行完简单寒暄几句后,女孩爸爸开口就说都是家庭的原因让孩子出现了问题,言语之中有很多的懊悔。
3.当我让他们介绍一下孩子的成长史的时候,父亲不说话了,母亲抢着说,她小时候很活泼,像个男孩子。我们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
4.看到母亲在逃避问题,我问了一句,你们想知道孩子给我谈了什么吗?然后,我一条条读给他们听。他们听后,父亲还是那句话“我认为是家庭的问题,怪我们”
5.之后我用引导方式,让他们开始陈述一些问题。
6.妈妈陈述:父亲结婚后就去北京打工,平时,孩子奶奶嫌弃我不会过日子,懒,不干活,因为每当爸爸邮寄钱回家给孩子奶奶,而不给我,我就生气了,慢慢的与婆婆之间有了矛盾,每次孩子爸爸回来,婆婆就告我的状,她爸爸就与我吵架,于是夫妻之间矛盾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很少交流。
7.妈妈带着孩子去北京的四年间,由于孩子的姑姑和姑父在孩子爸爸工厂里帮着干活,参与事情比较多,有点嫌弃看不起孩子妈妈,因为爸爸不让母女两人住厂子里,而孩子姑姑姑父他们一家人住厂子里,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8.爸爸陈述,妻子不孝顺公公婆婆,不让孩子去爷爷奶奶家,搬到城里新楼房后,老家来人妈妈也不接待。
9.妈妈陈述:无论老家什么事,你从来不给我说,你们家里人都排挤我,对我不好。分家的时候,公公竟然与我抓阄,谁家兴这事啊
10.夫妻两人中间争吵了多次,谁也没有承担的意思,都在指责,埋怨对方,纠结于与婆婆的关系,纠结于家族矛盾。
11.中间,我让他们拉着手,说对方的三个优点,开始谁也不开始,在我强迫下。爸爸开始,当爸爸说到理解妻子和感谢妻子的不容易时,妈妈哭了。都答应忘记过去,包容对方,为了孩子开始重新生活。
12.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孩子回家不太与我们聊天了,问着也不说话,后来干脆不理我们了。
总结:由于爸爸结婚后没有边界,结婚后与原生家庭之间继续纠缠在一起,没有做好成立小家庭的意识,并且性格很大男子主义,所以家庭关系搞得混乱,影响了夫妻关系,妈妈的怨气在孩子面前发泄的比较多,影响了孩子的认知,让她看到的是,爷爷奶奶对妈妈的嫌弃,姑姑对妈妈的看不起,爸爸与妈妈之间又是长期矛盾,甚至要离婚,孩子没有得到正向的引导,所以形成了不信任,敏感的性格。现在又到青春期,开始了自我意识的苏醒,她开始怀疑,开始自己的三观定位,但是,没人给她一指导,她处于挣扎状态,又由于长期的家庭影响,她形成了青春期偏执人格障碍。从小没有安全感带来的自卑感,缺少家庭的爱,父母不懂关心孩子,让孩子失去了对最亲近的人信任,进而内化成对所有人的失望和不信任。青春期偏执(轻度人格偏执障碍)
建议:夫妻之间改变沟通模式,学会非暴力沟通,宽容,包容对方,尽快解决家庭矛盾,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做榜样,父母改变对孩子的沟通模式,尤其是父亲要从生活上开始关心她,陪伴她。学校班级班主任多关心她,班里建设温暖有爱的氛围。
建议进行心理咨询,通过认知疗法,沙盘模拟等改变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