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何时,不是正版不看,不是古文不看,不深刻不看,不冗长不看,几十年过去了,发现也就是看了个寂寞,装了回逼。
人嘛,还是要脚踏实地,看自己看的懂的,理解自己可以理解的书籍,大块头大板砖是很难懂,除了大多数是故意的,还有些是真的需要这么写,但是无论哪种,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是硬撑起来给别人的。这种情况下,还是干脆及时止损,及时放弃,更有利于汲取营养。
对于历史来说,其实并不在乎古文里面有着怎样的微言大义,毕竟左转也就是春秋的解析,如此而来,现在通俗白话的叙述为何不可直接汲取,这里并不存在拾人牙慧,吮吸流食嫌疑,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前几天,去图书馆来来回回走了几回,这本书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古文版的紧挨着,总觉得有个声音在说,年轻人要有深刻,不要肤浅,要搞就要搞猛点,看书就要看把脑子搞得稀里糊涂的,说起来云里雾里的,书一合就分不清东南西北的……选择及其艰难,前几次借的,回到家基本没翻过几页,这次在延续,那么基本上也会重蹈覆辙。思索良久,最终觉得人到中年,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能再搞虚的了,来点实惠的,可以下肚,可以学以致用的,于是将其带回家。
果不其然,一周不到,翻翻就翻好了,内容虽然有些删减,但基本上可以窥视到大概,而且和古文的表达很不同,一些名言警句被大白话一说,别有一番滋味。其中的大事件连贯性很强,总体来说,可以说是用野史的角度去看正史,故事性和严谨性相得益彰,写的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