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菩萨分别代表悲、智、行、愿,实际上是佛教所倡导的同体大悲借以实现的途径。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慈悲心为修行之根本,欲成就无上菩提者,应先发大慈悲心。
“同体大悲”者,乃了知众生本具佛性,与圣人圆证的真如体性,本质上无二无别,同在如来毗卢性海本体中,乃至于一切无情万物,亦不离此性体,即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成佛道,则一切心、一切有情及所依报的无情世界,统统摄入诸佛空性本体,故除有情众生外,对无情万物示生同体大悲。这是诸佛菩萨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法华经·药草喻品》用形象的比喻阐释佛法之妙“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由此可知,佛菩萨之慈悲,如雨普降,等施遍及,不讲任何条件地救济度化众生。同体大悲,就是大悲心,大菩提心,也就是佛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终极追求与行动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