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一观念阻碍了他们学习的进步。
比如说,专业课太难,自己不会,太深奥,学习起来太痛苦,不相信自己能学好。
这里面有兴趣的原因,有课程难度的原因,但是没有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很简单的科目,你也是很难学好的。
当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开始,他就已经放弃了征服它的想法和努力,然后就真的没学好。
那些你看似简单的、感兴趣的东西,都只是表象和皮毛而已,当你真正深入研究它的时候,并不见得你还会为之感兴趣,还会认为它简单。
比如说,你喜欢英语,它音调美妙,语音优美,词汇丰富,语句优雅,诗词小说富有想象,这些特征都能在一开始就吸引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习障碍(词汇量不够、语法不精、阅读量太少)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你还会对它感兴趣吗?你还能从阅读生涩的东西感到愉悦吗?那些曾经支持你,并为之付出时间和努力的东西,还依然那么对你有用吗?
任何学问的高静尖部分,都是相对深奥的,艰难的,难于理解的,少数人才能搞明白的。需要除了兴趣外,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艰辛,更多的茫然和反复。
如果你还是以兴趣为目标,你应该追求那些简单,唾手可得的东西,以至你很快就可以HIGH起来。然后你只能在简单、低级的层次混一辈子。当然你可以玩的很开心,很开心,只是很开心。
一方面,学问都有易有难,简单的东西容易使人感兴趣,因为反馈迅速,直击大脑,产生愉悦,太爽了。
比如嗑瓜子,嗑完一个吃一个,又香又爽,嗑一个下午,你都不觉地累,嗑到你嘴上火,脸抽筋,你还嗑。你换个嗑法试一试,只嗑不吃,看你能嗑5分钟不?
学问难的那部分,就像荒芜的大地,是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才能开垦的,此时你不会再感兴趣了,因为反馈太远、太模糊。因此,你就放弃开垦了吗?如此,你就经营那些简单的一亩三分地吧。
另一方面,学问间是可以融汇贯通,交叉链接的。
比如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的制约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一个心理学家既需要具备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素养,也需具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素养。
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你很难通过兴趣就学好它,因为你不一定对自然科学感兴趣,也不一定对社会科学感兴趣。没兴趣,不想学,就不去学,那你学的所谓心理学还是真的心理学吗?连心理学的基础都不甚清楚,连神经元、递质、大脑结构都不知道,可能你学的心理学是几千年前水平的心理学。连实证方法、科学方法都不知道,那你学的心理学可能都是臆断,飘渺的哲学范畴的心理学。
学习靠兴趣吗?不要扯了好不好。
学习从相信自己能学好开始,一步一步脚印,扎扎实实,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直面困难,勇往直前。
再举学英语的例子(请允许,因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学过英语,学了不下6年的英语)。
阅读英语,遇到困难,单词不会,查,查清楚;句子搞不懂,查语法,查明白。英语听不懂,反复听,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听明白。英文作文写不好,单词不够,查,语法不行,查,写,使劲写,坚持写,反复写,直到写好位置。
多么简单的逻辑,然而坚持很难,多少人半途而废,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直接跳过,或者猜词,看到不懂的句子,直接蒙,或者不懂就不懂。再遇到这些单词,依然如此。多少人未养成查字典、查语法书的习惯。最后英语水平一直停留在此,十年亦如此。
这种方法它还有一个好听的、正统的名字——快速阅读。“快速阅读”不等于“快速阅读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都是耍流氓,都是无效的,都是害人的。只有理解了,才能快。
不放过一个不明白的地方。当然会消耗很长时间,但是随着你的努力,你的效率将越来越高,因为你熟悉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你的进步,正在你不放弃的时候悄然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