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方老师在3号晚上转发的一篇文章《既然华尔街见闻侵权不认错还要装白莲花,我们就仔细掰扯掰扯》http://jiangfei.blog.caixin.com/archives/171023?cxw=IOS&Sfrom=WechatMoments&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大意是财新怀疑华尔街见闻通过购买财新个人付费阅读的账号,把付费才可见的内容放在自己产品上,还比财新提前推送。结合最近接触的几件事,突然觉得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那么2017年它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是人们觉得付费内容的品质不值得价格,抑或是看了那么多付费内容却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抑或是这个模式遭遇了挫折?各种说法都有,但目前唱衰知识付费的声音还比较小众,今天我想谈谈另外一个可能被忽视却埋有较深隐患的现象——付费内容二次传播。
这事说到底属于文化侵权的范畴,盗版侵权倒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目前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但付费内容二次传播可能因为其危害性较为隐蔽,不易查到源头而被大众忽视。
在方老师的会员通讯第117期主题为“在线音乐产业;开源与版权”的邮件中介绍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段,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所有权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无论是音乐下载、开源操作系统Linux的出现,还是开源行动、都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管理层面的新问题。”该期通讯详细的介绍了数字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版权问题,但和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还不完全一样。付费内容二次传播发生在知识付费之后,因此这一现象和过去的盗版有来源的不同。
付费内容兴起,多种二次传播方式隐蔽
1、共享账号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有独立APP或者网站的新闻机构,比如纽约时报、BBC、端传媒、财新、得到、爱奇艺。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大部分受限于平台自带的多客户端登录限制,去年爱奇艺因为部分人低价售卖共享会员账号的问题,采取了只能登陆两台不同客户端的措施,有效的抑制了共享账号的现象,其他没有听说,不过大部分应该限制在三四台内。
2、付费内容群发(音频、视频、图片、邮件等形式)
相信前几个月你一定在朋友圈经常看到如下图所示的转发图片进群,光我看到的就不止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还有“得到”上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喜马拉雅的《吴晓波频道》,大众流行的知识专栏几乎被传播了个遍,也有文章分析背后从事这些活动的人的引流目的。

还有一个群体是我最近关注到的,各种考研班、培训班的付费授课内容被二次传播,比如从事传播学考研培训的传播小王子最近遭遇的资料泄露,像这些机构在售卖资料或者课程前都会和购买者签订一份条约,购买方保证自己不进行二次传播,机构也会通过加水印或者小众授课软件的方式来尽可能防止自己的资料被轻易复制。当然,这些资料在淘宝上也是可以找到卖家的。

我经常在朋友圈转发端传媒的文章截图,因为端传媒自带长截图功能,所以显得十分方便,也考虑过这样将付费内容以非盈利形式传播是否会对端传媒造成损失,但看到微博上某位用户的求证“只要您的分享不涉及转载等商业行为,我们都没有问题”,突然想为端传媒的豁达点赞。

还有订阅的方老师会员通讯和一天世界的通讯都是以邮件的形式获取的,而邮件的转发成本又是极小的,所以很难防止。

3、付费内容的使用
前面都是使用形式,具体到著作文本上来,在这方面侵权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小到微信文章的未获权转载,大到新闻机构间的抄袭,上面的财新诉华尔街见闻即是一例,方老师的会员通讯也曾遭遇过被公众号大面积引用的抄袭。
保护付费知识内容版权的方法
1、用技术手段保护正版内容
(引用自蓝鲸《付费数字内容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http://www.lanjingtmt.com/news/detail/6747.shtml)正版数字内容的经济价值正在凸显,但在开放的互联网大环境下,侵权行为此起彼伏。几乎每一年,都有大量的侵犯文学作品、音乐和视频等数字内容版权的案例 出现,侵权者有苹果等巨头公司,也有个体户等散兵游勇。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内容生产者都有能力像大公司那样开发独立交易网站和独立APP,耗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的正版数字内容很容易被盗版者窃为己用,正版内容二次传播引发的盗版行为同样十分严重。
版权保护关系到数字内容生产者切身利益,虽然很多数字内容通过大量传播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影响力,继而带来变现机会,但这个通道并不是一直可行,即使可行,也有可能无法覆盖成本,上文讲到的网络视频行业就是一个实例。在更广阔的市场,比如在线教育、创意内容、视觉设计、电子书出版等,内容生产者的主体多数是小微企业和个人,他们严重依赖分销正版数字内容获利。虽然微信、百度等大的平台方也在大力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但通过举报乃至诉讼途径维权对这些内容生产者而言成本高不可攀。在这种情况下,用技术手段保护正版数字内容是大方向之一。
数字内容交易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版权的授予与使用,杜绝数字内容的二次传播是关键,在源头切断二次传播的可能,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内容生产者的利益。
在西方发达国家,除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技术手段也是保护数字内容版权的主流手段之一。苹果、亚马逊、索尼等公司均采用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通过数字内容权限管理技术控制被保护数字内容的使用权。但DRM技术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弊端,被保护数字内容一旦被合法使用,盗版者仍可无损复制。
由于法律法规执行力不够,DRM技术的缺陷在中国会被放大,而数字内容原创者在积累一定影响力后都有通过精品内容变现的需求,在数字内容交易过程中不被盗版侵权也是现实需求。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还在于,很多消费者希望在正式购买前试看或试读一部分内容,原创数字内容变现的方式会经过试看和最终交付两个环 节,因此防止原创内容的二次传播从成交前就必须开始。
在中国市场,由于用司法途径保护数字内容版权的成本比西方国家高出一个数量级,用技术手段为原创数字内容“保价护航”已成为大方向之一。
有鉴于DRM技术的弊端,国内不少信息安全分发初创公司把突破口放在控制数字内容二次传播上。以 从企业级加密市场转型的鹏保宝为例,这家公司不仅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防复制、防打印、防另存等基础功能,还能够让内容生产者实现“阅读时间”、“阅读次数”、“阅读终端”等的自主设定和即时更改。这些功能设计能够让原创数字内容在成交前和成交后都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而另一家创业公司安徽矽索通过自建数字版权保护平台,在被保护数字内容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嵌入水印作为安全标签,可实时发现盗版、锁定盗版源并形成完整证据链。这有助于原创者及执法机关发现和打击盗版侵权行为。
这些信息安全分发初创公司的兴起也引起了微信的注意,微信已经把接入到微信的相关插件屏蔽,自己开发阅读分享限制功能。
2、做好侵权后维权行为
我国关于著作权保护的法规
《著作权法》第二章 著作权
第二节 著作权归属
第十二条 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第十三条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
第十四条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第十五条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第十六条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第五章 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