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飞鸟集•作业本
再读《狂人日记》

再读《狂人日记》

作者: 悦听风雨 | 来源:发表于2023-03-04 22:16 被阅读0次

这真的是经典的一篇文章了,上学时经常听老师提起,可是一直没有真的读懂过。现在再次读来,又是似懂非懂,零星有很多感触,先一点点捋一捋。

“狂”,可以有很多理解,“疯狂”“癫狂”“狂妄”我想应该都有的吧。“疯狂”是更多人的理解,一个总认为是一个吃人的世界,一个即将可能被吃的命运的人,看世界的眼光和心理,说的话都是站在他独特的角度去看的。若自己在看的时候,先有一种“代入”心理,可能就更有共鸣,更能理解。

那么,为什么会有“吃人”的这样的一种说法呢?为什么不是别的其他的说法呢?疯狂的人都是以为要“被吃”吗?带着这个思考,再次从文中找根据,发现有这样的话,“我翻开 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答案就在这里。一个被旧社会的仁义道德所迫害至疯的人的想法里,这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可是哪有真的会教你去“吃人”,又明着说要吃你呢,所以才会“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鲁迅的小说,是一把犀利的匕首,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刺痛敌人。

他本是学医的,却弃医从文,他在看到健全的国民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枪毙,而他们“体格健全”“茁壮”却“酒醉似的喝彩”,做一个“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甚至当有人为他们牺牲之后,他们还要用烈士的“人血馒头”去治痨病的时候,他更意识到,真正病的不是人们的躯体,而需要“改变他们的精神”。

疯狂的是那个社会,以及被愚昧的人。

穷困潦倒的孔乙己至死也不愿脱下那件长衫,因为在他心里,那是阶级地位的象征,是身份的彰显。

即使孔乙己已经用手来走路了,可“店内外依然充满快活的笑声”;即使祥林嫂的孩子被狼吃了,她的“我真傻,我单知道……”却也不再能让人同情。那句冷漠的话,“怎么了,许了死了”的事不关己和漠不关心,更让人感到寒心;那祥林嫂“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的极度麻木和悲哀;阿Q的自我精神胜利法;其实这一切,都想让人呐喊。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纪念刘和珍君》里,他终于发出了呼声。

狂人最后发出一声呼喊,“救救孩子!”可能孩子是一种象征,可被营救的,不只是孩子。

相关文章

  • 读‘狂人日记’有感

    《狂人日记》 今日重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令我大吃一惊,我觉得我没有真正读懂。以前没有深刻印象,现在再读一遍,...

  • 再读《狂人日记》

    鲁迅,没那么喜欢,也没大家那么排斥。我的喜欢总是比较感性,讨厌会比较理性。讨厌,会有很明确的理由和原因。喜欢没有理...

  • 再读《狂人日记》

    先生的文章,值得一再品读!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

  • 再读《狂人日记》

    这真的是经典的一篇文章了,上学时经常听老师提起,可是一直没有真的读懂过。现在再次读来,又是似懂非懂,零星有很多感触...

  • 再读《狂人日记》有感

    狂人日记,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独白。 多年前初识只认为是鲁迅先生笔下描述的一个荒诞悲剧小人物,充斥...

  • 再读《狂人日记》1

    尤记得幼年时初读《狂人日记》,读不懂序言的文言文,又没有见到结局,在恐惧中便一遍遍地问母亲: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他有...

  • 文化之上是人,文化之下是巨婴

    小编曾感到奇怪,武志红为什么没有给《巨婴国》取名为《巨婴国度》,以与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相呼应。今天再读...

  • 再读《药》

    昨天读了《狂人日记》,今天又读药,还是以前读过的,再读也还是读不懂,还是不想去看分析,只是百度了一下背景。 讲了一...

  • 再读《狂人日记》,原来都是反思

    那一年他37岁,仕途失意,留学日本,弃医从文,只为医治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后来钱玄同,也就是《新青年》的创办人...

  • 读《狂人日记》有感

    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值得一读再读。《狂人日记》我认为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 单单就它的文言小序来说,我认为就是别有用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狂人日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ny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