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避免不了交流、交谈,在交流中有时交谈甚欢,有时会发生分歧。但是如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困难,因为交流失败产生的矛盾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空言说》的第一章“两种交流观:对话与撒播”。苏格拉底认为,“交流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心灵间的匹配,而且是欲望间的配对。交流的主要原则是爱欲,而不是传输。”
苏格拉底批判文字,但是又赞同对话。他认为,人们阅读的书籍,作者可能已经不在世,他的言语思想还存在。每个人都能翻来书籍与作者对话。这样的“对话”不是“真实的对话”。苏格拉底批判的是不负责任的撒播。
而对观福音认为,“撒播”才是值得赞扬的。“寓言”像是将传播撒到远方,将种子撒入土地。撒播的奇妙在于意义不确定,可以催生不同的解读。
彼得斯最后讲到了“对话”的弊端。“单向的传递未必就不好,而对等互惠既可能是公平的,也可能是粗暴的。”“互惠,隐藏的逻辑是:一报还一报。”如果长此以往,那么生活将会单调乏味。
社交媒体时代,不区分受众的撒播模式引发了新的社交困境——“语境坍塌”。社交网络制造了我们与外界对话的假象。实际上,我们在和谁对话?我们的观众是谁?现实中,我们真实又自然,可以找到具体的语境进行表达、对话。社交网络我们失去了选择具体对象的能力,更谈不上用那种语言策略。即使社交媒体出现的选择受众功能,让人们可以选择区分受众,让撒播有了明确对象,也成为了新的交流障碍。
书的第二章
作者在对比奥古斯丁洛克的交流观念,还研究了历史上的招魂术的传播学起因。
我们在研讨信息传递时,会考虑符号载体(能指)和意义内涵(所指)。单纯的符号传递不是交流,其内在的内涵和意义的传递才是对话。
奥古斯丁认为,符号是一种被动的容器,它为了所承载的意义而压制着自己,文字、身体都是一种符号,他们都是意义或灵魂的载体。例如,耶稣要是无影无形,那么人们看到的所谓“耶稣显灵”则必不是其本体,而是为了迎合人类感知能力所变成的符号。奥古斯丁,他追求一种超越身体和符号而进行交流。
而洛克把交流符号视为“私有财产”。他认为,“意义”的产生不是来自社会、语言和系统,而是个体决定,个体是意义的主人。但是这样一来。交流要解决的是如何从意义的私有转向人们对世界的共同理解。
洛克的理论缺少对社会关系的考虑,如果听从他的想法,人类会沉迷唯物论中。但是,他也冲破君权神授的束缚,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如果说,唯我论表达着无奈、惧怕,而招魂术表达着虚假希望和惶恐。
招魂术,最早是医生梅斯梅尔的催眠术。当时西方流行“流利说”,认为宇宙存在“流体”,可以使物体与物体产生“远程作用”。
之后,福克斯姐妹1848年还称听见亡灵发出的击节声,招魂术由此诞生了。在当时,招魂术带来的观念变迁难以说清。相关的研究,有的是严谨的,有的是骗人的。但是在世者与死者交流的可能性探讨是人类早晚都要研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