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来自《第4章 第五项修炼的法则 》,本章共有11个法则,11个法则值得我们每一个都去学习体会揣摩,这样能够更多的看到我们的系统性思维有哪些缺陷。如果这样的话,我们14天就过去啦_。左思右想后挑选啦2个法则作为今天的拆页。其他9个我结合书中内容做了说明,喜欢的伙伴们可以翻到本文的最后阅读,或者到网络上搜索,或者看你的书啦。
拆页四
来自《第4章 第五项修炼的法则》
P66
法则3 情况变糟之前会先变好
低杠杆效益的措施,如果不是在短期内确实管用,就不会那么有诱惑力。新住房建起来了,失业的人群得到了培训,饥饿的儿童得救了,订货单又回来了,烟戒了,消除了给孩子的压力,并且避免了与新来同事的争执。补偿反馈通常有一段时间“延迟”,即在短期的利益和长期的损害之间的时间间隔。《纽约客》杂志曾经刊登过一幅漫画: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压在他左侧的巨大的多米诺骨牌推倒了。“这下我终于可以放松了。”那个人对自己说。当然,他没有看见,骨牌在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骨牌链会从他身后绕一圈,最后从他的右侧砸向他自己。
“先好后糟”是许多管理措施的结果,正是它,使得政治性决策过程往往制造出毫无裨益的反效果。“政治性决策过程”是指在比较各类替代方案本身的价值之外,还考虑了各种其他因素的决策过程—如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挣得体面”或者“讨好老板”。在复杂的人类系统中,总有无数种方法来让短期效果很好看。只不过补偿反馈的阴魂,会逐渐兜着圈子回来缠绕你。
“逐渐”是这里的关键词。比如,多米诺骨牌圈的延迟,就说明为什么系统性问题是那么难以识别。往往是,典型的解决方案能够马上缓解症状,让你感觉良好,你会觉得:现在情况好起来了,或许甚至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可能要等两年、三年或四年,老问题才会回来,或者出现新的、更严重的问题。到那时,按现在大多数职场换人的速度,在那个位置上坐着的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
「A1,激活经验」
请写一个曾经处理过的事情,当时的确把问题处理了,处理的效果还不错,但却损害了长期利益。
注意,说明当时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效果如何,损害的长期利益是什么,怎么补救的。
《要命的让步》
在人事行政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问题员工。
A公司行政专员小玲最近很伤脑筋,因为员工劳动纪律太差了,比如说李平,他总是迟到。
小玲为此很伤脑筋。几次沟通无果,李平依然迟到。怎么办?
小玲找到领导赵大胖。赵大胖无所谓的说:“哦,李平啊,老员工,不管他。跟他说说,让他注意点。”
结果呢?李平依然迟到。
这种现象发生,导致其他团队的成员非常不满,结果可想而知了,这个公司的管理乱成一团糟。这样的公司会有效率吗?会一直存活吗?答案显而易见。
B公司行政专员小方最近很伤脑筋,因为员工劳动纪律太差了,比如说王平,他总是迟到。
小方为此很伤脑筋。几次沟通无果,王平依然迟到。怎么办?
小方找到领导李大胖。李大胖严肃地说:“这种问题绝对不能放松,小方,你按公司制度处理,第一次谈话,第二次警告,第三次记过,并且要严格按制度执行,所有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如果王平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你先了解清楚,但是特殊情况也不能大过公司制度,我会跟进这件事情的。”听了李大胖的话,小方吃了颗定心丸。
返转头,李大胖就找了王平的上级领导,很严肃地告诉他这个情况,让他先找王平谈话,警告。
之后,王平老实多了。也没有这种现象了。
第三个案例,小妹是C公司的HRBP。刚入职,就要处理设计部的吴工等人辞退的事情。事情的来由是起因于吴工等老员工,不把公司制度放在眼里,最终导致公司老总无法忍受。
对员工来说,所有的行为折射出他的品质。当事件点滴成河时,事态的控制就会对系统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害。
对公司来说,所有的员工是它系统中的一个元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于,选对人,用好人,培育他,留住他。
选好了人,如果系统不给力,人才一样会变成人渣。
选好了人,用对了人,如果不培育他,人才一样会变成庸才。
选好了人,用对了人,培育他,如果不能留住他,人才将就会变成祸害。
所以,HR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部门,也是公司的人才蓄水池。但如果只是HR优秀,有用吗?没用。因为系统要每一个螺丝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任重而道远。
拆页五
P70
法则8 微小的变革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但最有效的杠杆常常最不易被发现
有人把系统思考称为“新的沉闷科学”,因为它教导人们:最明显的解决方法不管用,它最多也只能带来短期的改善,长期来看则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然而,故事还有另一面。系统思考还指出:微小的、集中的行动,如果选对地方,有时会带来可观的、可持续的改善。系统思考学者们把这个原则叫做“杠杆作用”( leverage)。
因此,应对困难的问题,常常必须发现“高效杠杆作用”( high leverage)在哪里,即找到最省力,又能产生持久、可观的改进的变革方法。
补充:译者注:杠杆作用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有效的方法。尽管比喻是机械的,但系统问题的高杠杆效益的解决方法,一定不是机械和新型的方法,而是涉及微妙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组织决策程序、个人情感和习惯等非线性因素。
「A1,激活经验」
描述你见过的“杠杆作用”,说明这个杠杆的作用是什么。
TA可能是超市收银系统高峰期开启所有收银通道,以及每个通道配一个帮忙装货物的工作人员,以缓解收银压力;也可能是道路上设置的左转待转区,以缓解交通拥堵;还可能是老公处理婆媳关系而坚持好人让媳妇做----老公买了些东西孝敬父母,或者能让父母开心的事,都让老婆出面;还有你的工作系统中,有一件什么事情做了,就能起到客观的、可持续的改善。
![](https://img.haomeiwen.com/i9076470/40d26ff30e14d3cf.png)
《从经济学看家庭生活的杠杆作用》
杠杆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利用力臂的原理,放大力的作用。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固然有夸大的成份,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但是杠杆的放大原理,却是说清楚了。把杠杆一词借用到财经讨论中,就是利用自己的资本金,借用别人的钱,放大收益或者损失。借钱的过程,就是加杠杆,还钱的过程,就是去杠杆。杠杆的作用,不可小瞧。2015年股市的“疯牛”和“股灾”,背后的推动力,都是“杠杆”。从2015年初到6月中,上证综指从3235上涨到5178点,半年间上涨60%。你若买了和上证综指高度相关的ETF,就赚了60%。倘若你加了5倍杠杆,就可以赚300%,投入100万,拿回来400万。这是上证综指,因为大盘股、银行股的“拖累”而上涨偏少。中小板指从5400多点上涨到12000多点,涨幅超过1倍。创业板指从1470点,上涨到超过4000点,上涨几乎2倍。亏本的买卖没人干,砍头的生意有人做。面对这样的利润,又恰逢融资融券开放,场外配资如火如荼,很多人当然跃跃欲试。借钱炒股,似乎成为致富的捷径。当借钱的额度达到四五万亿,撬动十几万亿的流通股、小盘股、创业股,疯牛行情就毫不奇怪了。加上眼红跟风的散户自有资金,疯牛当然更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6月中旬的查配资,实质就是降杠杆。既然疯牛是杠杆撬动的,抽掉杠杆之后疯牛自然倒戈,瞬间就变成了“疯熊”。从6月中到8月底,上证综指从5178点的高位一直跌到2850点的低位,全年涨幅全部回吐不算,还反跌了400多点,跌幅高达15%。杠杆可以放大收益,也可以放大损失。中国的股民,学到了切肤的一课。
2015年夏天A股的一个奇观,是好几次的“千股跌停”。背后的力量,无非是人们急于卖出股票筹集资金降杠杆,却缺乏交易对手方,因而导致流动性枯竭。遇到“救市”的“利好”消息,又直接买到涨停,形成“千股涨停”。而“千股停牌”,作为上市公司在风暴中的自保策略,则是加剧了流动性枯竭,因为没有停牌的股票遭遇更加惨烈的抛售。A股这次精彩的剧情,注定要记入中国股市的里程碑。剧情跌宕、剧烈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使用杠杆首次在背后推波助澜。杠杆不仅股市有,实体经济更有。企业借贷,就是加杠杆。以前融资不发达,企业家只能用自有资金,积累和发展很慢,很多机会都错过了。另一个极端,是融资变得很容易以后,是企业大量借贷,甚至空手套白狼。倘若项目不好,产生的现金流少,甚至不够付利息,杠杆就成了沉重的负担。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扩张,很多企业借着资金便宜加杠杆,后来经济不景气,就着了杠杆的道。加杠杆最牛的,无疑是政府。财政借钱的成本,因为有政府信用做担保,向来比企业低。美国的财政赤字余额相当于一年的GDP,2个点的利息,财政收入占GDP的30%的话,就意味着每年税收的七分之一要用来还利息。看起来,美国政府最喜欢的是通胀,因为可以帮助吃掉财政赤字。美联储加息?财政部的人一定不喜欢。美国的情况还不是最惨的,日本的财政赤字超过GDP的两倍,怪不得这么多年一直低利率,而且一直努力制造通货膨胀。
杠杆看起来恐怖,其实是人们的最爱。否则,怎么理解半个世纪以来的杠杆率的上涨趋势?看数字的话,二战以来美国的总体杠杆率,也就是社会总债务和GDP的比率,从125%增加到250%,翻了一倍。注意,这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我国的杠杆率也从1980年的50%左右上涨到目前的250%左右,上涨了5倍。2008年以来上涨尤其快,从150%上涨到250%。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杠杆就在那里,喜不喜欢都一样。其实,只有在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里,才不会有杠杆。杠杆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们在享受其好处时,往往是默默无声的。只有遭遇其痛苦时,才大声疾呼。2015年,“杠杆”一词借着“疯牛”、“股灾”、“高负债”等进入人们的生活。2016年,在全球储蓄率上升,投资需求减少,资金成本下降的背景下,杠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以上内容来自https://www.toutiao.com/i6238951443986907649/)
引用这么大段文字,关键点只有一句话:杠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敏锐的人,就象蝴蝶效应里,蝴蝶的翅膀轻轻扇动,将引发一场亚马逊平原上的暴风骤雨。
这就是系统之美。
在我的生活, 我遇到过的杠杆作用,王明太太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整个小区都知道王明妈妈很难相处,但是王明太太和王明妈妈偏偏就相处得很好。我很好奇,因此留心观察。
王明太太从来不在外人面前说王明妈妈一个坏字,每次说起婆婆,都是很尊敬的口气。
王明太太每次出电梯的时候,都会先扶着王明妈妈,怕她摔着。
每次王明家出现纠纷的时候,出头的是王明,王明太太从来不和王明妈妈争辩。
不得不说,王明太太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在婆婆和老公之间,她把杠杆作用发挥得很到位。原因无他,因为她只遵守一个支点:做老公和婆婆之间的润滑剂、调合油,不做破坏平衡的砝码。
![](https://img.haomeiwen.com/i9076470/95be0e31a9f17596.png)
附:11个法则的部分解释
法则1.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
---处理问题时要检讨过去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法。要避免,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的解决方案,比如,按下葫芦起了瓢,拆了东墙补西墙。
法则2.你越使劲推,系统反弹力越大
--这是“补偿反馈”,即愿望良好的措施介入后,引起系统的反应,结果抵消了介入行动所带来的好处,比如,戒烟(良好的措施)的人发现体重增加(系统的反应),在自我形象方面损失太大(抵消了介入行动带来的好处),结果为了减轻压力,又重新开始吸烟。
法则3.情况变糟之前会先变好
法则4.选则容易的办法往往会无功而返。
---用熟悉的方法解决问题,总能让我们放心,而用熟悉的方法,使劲儿的努力解决问题,但深层的问题根本没有改变,或者是更加恶化。
法则5.疗法可能比疾病更糟糕
---转移负担给介入者,比如,我们拆散大家庭,把照顾老人的负担转移到疗养院。冷战,把维持和平的责任从谈判,转移到了军备竞赛,从而强化了军事及其相关产业。
法则6.快就是慢
---几乎所有自然系统,从生态系统到动物,再到人类组织,都有天然固有的最佳成长速度,而最佳成长速度比可能的最快成长速度要慢许多。所以当你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特别想去修补时,你不可以简单的介入,贸然的采取行动,因为那样可能不会有任何帮助。
法则7.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紧密相连
---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我们最初所看到的。比如,生产线出了问题,我们就在生产部门找原因,或许原因是在采购部门。
法则8.微小的变革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但有效的杠杆常常不易发现
法则9.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不是马上
---这个理念是用了“拍快照”的方式所形成的人为难题,因为人们放弃了过程的思考方法, 比如高质量和低成本,在生产企业从来都是打架的事情,然而通过规划在不同的时间推动实现,最后都能达成。
法则10.把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
---要理解大多数最富有挑战性的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看清产生问题的整个系统,而非是看局部。
法则11.不去责怪
---遇到问题不要去责怪他人,因为我们和他人都在一个系统里面。
作者:李真71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ea0cbb06c62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