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魏碑书法的人,对一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张猛龙。大名鼎鼎的《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也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关于《张猛龙碑》的文学价值,有目共睹,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但是文字作为一种记录符号,不但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有重要历史意义,细心研读发现在《张猛龙碑》文中,竟还隐藏着北魏一朝走向衰亡的密码。
显赫的张氏家族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张猛龙系“南阳白水人也”。南阳白水作为东汉政权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的出生地,汉代历史中十分重要。自汉以降,魏晋南北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充满权谋、杀戮或弱肉强食的三百多年三十余个王朝交替兴灭的过程里,一个大家族想要生存下来并不容易。而南阳张家,就是从乱世走出来的强者。
碑文中提到,南阳张家“氏族分兴。源流所出”,“渊玄万壑之中。巉岩千峰之上”。从大诗人张仲、晋大夫张老、到汉初赵景王张耳,从魏明帝中郎将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刺史张瑍、八世祖张轨持节安西将军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张素晋明帝平西将军西海晋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到高祖张钟信建威将军武威太守。再到曾祖张章西海乐都二郡太守。祖张兴宗都营护军建节将军饶河黄河二郡太守。张氏一脉堪称将门之后。
历史变革中的北魏
然而武威赫赫的张氏一族,缘何到了张猛龙这一代迅速衰落,变得“家贫致养”。这还要从北魏的历史背景讲起。
北魏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北魏建国后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经营下逐步壮大,在统一中国北方后与南朝宋对峙。历史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拓跋宏(即孝文帝),即位后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于是兴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包括禁鲜卑人使用本族语言,改为汉语;禁胡服,改汉制等,改革虽然让北魏开创了一段黄金时代,然而也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六镇之乱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孝文帝抑武重文的改革,让以武功著称的南阳张氏一族失去了用武之地,到了张猛龙时只能“入孝出第”“除鲁郡太守”。
重农兴教的鲁郡太守
张猛龙因其人品性高洁,忠孝有礼而被举为孝廉。后官至鲁郡太守。在位期间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大力发展教育和农业,兴建学校,重视农桑,全郡百姓皆受其恩惠。
太守是原是对郡守的尊称。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可见张猛龙时期鲁郡太守依然有相当大的权利,堪称当地百姓的父母官。
鲁郡即现在的曲阜地区,古为鲁国国都,地处山东省西南,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临邹城,北望泰山,地理位置优越。更因其为至圣先师孔子的故里,闻名于世。当地自古更是以重礼仪守教化著称。这也是张猛龙在位期间推行礼制,兴办教育如此成功的原因所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虽然张猛龙治下的鲁郡一片安宁祥和,但是其身处的北魏帝国却隐隐存在于一场重大的危机当中。
帝国的黄昏
孝文帝为限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改革,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在张猛龙碑建立后的正光五年(即公元524年),爆发了让北魏灭亡的六镇之乱。六镇,原本是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于北部边疆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由鲜卑贵族之中杰出的军事人才担任统领。
孝文帝的改革使门阀化加深,一方面六镇的统治者们无论立了多大的战功,总是被排斥在门阀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层政治舞台。另一方面六镇的鲜卑人还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最大阻碍。他们与中央皇权保持存在着难以消退的抗衡。
公元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权出现饥荒,大汗阿那瓌率兵三十万南侵,将六镇人的家财粮食一掠而空。而辅佐年幼孝明帝年幼的胡太后只是简单地发放了一些赈恤粮款,杯水车薪。于是六镇军民纷纷起义,引发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使北魏政权逐步灭亡。
北魏的挽歌
虽然北魏年祚不长,但是其文化领域却获得十分蓬勃的发展,如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文学名作《敕勒歌》《木兰诗》皆诞生于这一时期。然而最出名的还是魏碑书法,魏碑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书法体系,也是北朝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文化反映。北魏书体中公推最有代表性的名作,便是《张猛龙碑》。
对于初习魏碑的书法爱好者来说,以《张猛龙碑》为范本是最适合的选择之一。近日,当代碑学巨擘,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先生临《张猛龙碑》课程正式上线,引领我们共同探寻魏碑天地,破解书法笔法的千古之谜,重现湮没千载的北碑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