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朝廷既没有兵也没有钱了,最后连李自成打到哪里,兵部尚书都不知道,崇祯问他作为兵部尚书为何不知道,他很光棍地说:已经没有钱派人去侦查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形势更加严峻,明朝江山大厦将倾,崇祯是个十分好面子的皇帝,这次实在是危机当头,不得不放下身段,拉下脸面来向臣子们“借钱”,为了维护仅存的皇帝尊严,名义上是“捐钱”。
结果如何呢?
君臣不一心,各有各打算
皇帝号召大臣捐款这事,他哥天启皇帝就做过。天启五年(1625),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
除此之外,南京北京的文武官员们,也没少捐钱,南京吏部等衙门孙玮等各捐俸一年助饷、在京尚书以下在外州县正官以上俱捐俸薪一年、在京各衙门捐俸犒兵银通共二万七千九百六十九两。这些记录都出自《明熹宗悊皇帝实录》。
崇祯朝,不论文臣还是武将,对皇帝的信任度都很低。明史里说朱由检: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据统计,崇祯在位十七年里,撤换内阁大学士50人、六部尚书67人、都察院御史132人,为历史之最;还统共杀掉7个总督、11个巡抚、7个兵部尚书。凌迟处死蓟辽总督袁崇焕;认定孙传庭是诈死潜逃,不给予赠荫。
《孟子》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人心换人心啊!这样折腾的最终结果就是没人给他卖命,君臣离心。
1644年春天,当李自成大兵压境时,崇祯皇帝号召大臣捐钱充作军饷,大臣装聋作哑,视如未见,不愿意再效忠崇祯。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天下要变天了,但就算王朝更替,换了人做皇帝,也需要他们来帮着维持新朝的稳定。只要把手里的钱攥紧藏好,等下一位皇帝坐稳了,自己依然能站在朝堂之上。
所以出现了李自成攻破京城,首辅魏藻德跑去宣誓效忠时,李自成问道:“你为什么不跟皇帝殉死?”魏藻德回复:“方求效用,那敢死?”他的意思就是,还准备为新朝廷效力,怎么敢死。
捐款过程中,外戚们百般抵制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朝堂的文武贵戚们,开始用各种招数抵制。
崇祯帝关系最近的外戚就是他的几位老丈人,周皇后的父亲周奎、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袁贵妃父亲袁祐,崇祯想让他们三人给带个头。因为相比文武大臣,他们外戚的命运与皇帝休戚与共,按理说他们应该极力支持皇帝女婿才对。崇祯虽然对文武大臣刻薄,但对他们外戚来说,可是待遇不错。
袁佑为人一向是胆小谨慎,凡事不冒头,田弘遇为人骄纵,周奎则是生性吝啬,庸碌无为。但不管怎样,三人在捐款一事上,能够达到惊人的一致,就是:没钱!
先说崇祯的正牌老丈人周奎,他原先是一普通老百姓,天启六年,他女儿被选为还是信王的朱由检当王妃,明朝的妃嫔出身都不高,他沾了女儿的光,被授予南城兵马司副指挥。朱由检即位,升为都督同知,后又升为右都督,崇祯也把周家舅哥一同升为都督同知。周皇后儿子被立太子后,周奎被封为嘉定伯。靠着身份便利,周奎迅速积攒了巨量财富。
崇祯第一个想到了老丈人周奎,告诉去往周家筹钱的司礼监太监徐高,这次一定让老岳父拿出五万到十万来。崇祯不白要钱,让徐高带着圣旨去,加封周奎为嘉定侯。结果徐高吃了个闭门羹,周奎一口咬定自己没钱,气的徐高拂袖而起,说道:“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
周奎没办法,扣扣索索地挤出了一万两上交。崇祯对这个数字很不满意,命令再加一万。周奎这次说什么也不拿了,跑到宫里跟女儿周皇后哭穷,无奈的周皇后,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给了他五千两,没想到周奎在中间吃了回扣,贪下二千两,只给崇祯三千两。
总共捐了一万三千两的周奎,害怕崇祯不依不饶,干脆叫人买了发霉的大米,对外宣称家中都把钱捐了,生活已经贫困不堪,家里只能吃霉米度日了。
再看另一位外戚,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沾女儿的光,担任游击将军、锦衣卫指挥,封左都督。后来女儿死了,待遇就不如从前了,于是把陈圆圆劫夺入京,有意献给崇祯而没能成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重新找靠山,就把陈圆圆献给了吴三桂。崇祯帝派太监催捐款,好说歹说,才跟周奎一样,拿出了一万两,之后一个子也不掏了。
还有天启皇帝的张皇后父亲太康伯张国纪,也只拿出了一万两。
文武个个借机逃避,平民反而拿出积蓄
外戚们不肯利索掏钱,那底下的大臣们更是精明。
在京的大臣们班也不上了,纷纷撸起袖子,叫上仆人,涌上京城街头,开始摆地摊,公开叫卖自己家的东西。有的甚至在自家大门上挂起出售房屋的公告,真是“舍家为国”啊!有的大臣看情形不对,跑路走人了,离开京城,避开这次捐款。
前首辅陈演说自己是清官,没有银两可捐。事实上他二月份辞职时,崇祯还给了他一笔退休金,自己家里更是藏有巨富。明史对此人下了四个字的评语:既庸且刻。不仅庸碌,而且刻薄。接替他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这点钱与其说是助资,还不如说是寒掺崇祯帝呢。
被文武大臣瞧不起的太监,反而是在这次捐款活动中,拿出了大头。太监王永祚、王德华、曹化淳几个老实人各捐五万两,太监王之心家中最富,但很吝啬,没有多拿,只捐了一万两。
京剧《明末遗恨》中,就有关于崇祯发起捐钱的生动演绎。
崇祯对周奎与另一内阁重臣陈演说:“国丈太师呀!你二人各捐上十万纹银。”
这两人回答:“臣等俱是穷官,哪里捐得许多?”
崇祯说:“你们的景况,孤是晓得的。捐不起也要捐!快来写上!”
于是周奎唱道:“十万银如同是要了老命。”陈演唱:“万把钢刀刺心头泪满衣襟。”
崇祯帝在一面劝京城发起捐款运动外,还让每一位大臣,从自己家乡推荐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最终的结果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推荐了一人,“余省未及举也”,剩下的省份没搭理他。
这次捐款运动中,唯一一抹温暖色彩反而是一位平民捐款者。
北京城内有位60多岁的平民老头,得知消息后,来到了户部,一次性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很是感动,马上下令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但历史上没有留下这个人的名字。他的这个锦衣千户之职也就当了一天,北京城就被攻破了。
最后结局: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由一位太监王继恩陪着,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蓝袍上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那些等着换皇帝继续享福的达官贵戚们,终被李自成抄走了财富。有相关史料记载,李自成军共得银七千多万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