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过去的
自己:
又到一年翻篇时,回想过去的日子感恩又满足。初春,带着糖小豆的旅途让我收获了未曾遇见的光景;盛夏,怀揣着梦想和豆爹回到家乡开始新的打拼;深秋,家里增添了一个新的小生命,全家人的生活变得愈渐丰富多彩;冬日,体验了梦境般的北国雪境。
愿2019年保持初心,走更远的路,遇见更美好的人,愿2019温柔相待 !
2019,我要做的。。。

发现被抓壮丁时,脑子一懵。呀!怎么会有我,“潜水”较多的我,应该引不起班班你的注意。
《由内而外的教养》需要细细的品读,品读之余,就会发现很多从未注意的细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记忆深刻:一个孩子在院子里捉了彩色的虫子,玻璃瓶装着,兴高采烈的进屋,和妈妈分享他的喜悦与成就。“看,妈妈,我捉到了什么,漂亮吗?”而他妈妈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这些小虫子会爬的满房间。“ 马上把这些讨厌的家伙拿出去!”妈妈严厉的说到。孩子开始抗议“但是妈妈看都没看一眼,他们的翅膀发着绿色的光呢!”妈妈快速瞥了一眼瓶子,然后拉起孩子胳膊走到门口,提醒他说“虫子生活在外面,他们应该待在外面”。
这位母亲错过了一次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的喜悦和乐趣不但没有得到分享,而且可能会对这次经历的意义和作用感到困惑。孩子对自己的发现感觉“良好”并为之兴奋,走进房间打算和妈妈分享。然而,妈妈的反应却像说孩子的发现是不好的,他的做法是大人不喜欢的。

日常生活中,我与糖小豆也发生过类似的情绪错位的事情。比如她兴高采烈的拿着簸箕顶在头上问我:“妈妈,你看我的帽子好看吗?”我肯定会无视糖小豆找到个特别的帽子而高兴的情绪,恨恨的说:“快拿下来,脏东西都掉头上了。”她失望的小眼神,和对簸箕帽子恋恋不舍得样子,现在想想,我是真的心疼。所以,我看到例子里的妈妈,感觉太熟悉了。
看到糖小豆的一些行为,我通常考虑的就是这个行为导致的结果如何,而无视她从这个行为中获得的喜悦。我没有拿出包容和接纳的态度迎合孩子的情绪。当然,不能什么事情都要迎合孩子的情绪,但诸如这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事情,迎合一下又何妨,头发脏了,洗洗呗~
某次,糖小豆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到卧室,指着她的洋娃娃给我看。我看到洋娃娃穿着她的半袖,穿着她的袜子鞋子。我带着惊喜的语气说:“哎呀,这是你搭的啊!我很喜欢你的创意!点赞。”然后她就高兴的跑开了。

本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就是“适时沟通”。姐姐家的小天使现在40天,平时小家伙可以自己玩的很开心。可是只要一哭,妈妈必须抱,晚抱一会儿,或者晚吃一会奶,小家伙立刻就表现得很生气,愤怒。亲子间的“适时沟通”,小宝宝需要妈妈了,妈妈必须正确的“解码”宝宝发出的信息。
同样“适时沟通”也适用在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婆媳之间,有矛盾产生了,更需要解决问题。否则即使很小的一点事情,日久天长就会越滚越大。
书中还有个例子是妈妈担忧孩子的社交关系,每次到家都会问女儿“今天你和同学一起玩了吗?”之类带有目的性的话,尽管初衷是帮助女儿,但会让她女儿很不舒服。
糖小豆马上就要去幼儿园了,她在幼儿园的情况是我关心的,尤其是她和其他小盆友的相处情况。所以这里,提醒我要注意,不要带有目的性的问对于她很敏感的话,否则会适得其反。
昨天豆爹说,“你看你每次收拾床铺,把床上的东西扔了地下。现在影响着糖小豆也随处乱扔东西。”哼╯^╰,我不接受豆爹的话。我暗自观察了糖小豆的一些行为,确实如豆爹所说。嗯,好吧~_~,接受批评,必须改正了。
时间仓促,感觉写的很乱,没有中心思想。最近单位年底清算,工资系统调整;家里老人生病住院。真的是忙的一团糟,然后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请妈妈们谅解,多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