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我都愿意与眼前的这个人相伴到老,至死方休。”
有多少渴望忠贞爱情的痴男怨女,一遍遍地在婚礼上许下至死不渝的誓言。
就有多少被“忠贞”禁锢的人们,在贞节牌坊下献上自己被活祭的人生。
我们的爱情要经历多少世代才可以不被“忠贞”所定义?
或许电影《相爱相亲》可以给出答案。
忠于时代
贞节牌坊是古时帝王用来表彰那些死了丈夫却不改嫁,甚至自杀殉葬女性的一种方式。
影片中的姥姥(吴彦姝饰)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丈夫守候一生的女人。
姥姥岳曾氏17岁与丈夫岳子福结为夫妻。
结婚第二年,因为村里闹了饥荒,岳子福只身进城闯荡。
一走五十年,岳子福彼时已经在城里另组家庭,育下一女。
两人再相见时已是人面白骨,岳子福被运回老家入土为安。
甚至于二房的女儿突然到访,想要挖出岳子福的骨灰与自己母亲合葬时,姥姥依然死守坟地。
无法与活人相爱,定要与死人相依。
为了守住坟墓,年过八旬的姥姥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和岳子福的婚姻关系。
三番五次给村里义务咨询的法律顾问送去糖果,想要求得一纸证明。
甚至得知二房女儿要将她告上法庭时,主动进城寻求电视台采访,捍卫自己守墓的权力。
姥姥的故事引得众人唏嘘,但在现代的社会语境下,这种行为又让人难以理解。
姥姥对这个男人的感情是爱么?似乎是的。
她忠贞不渝,为了这个人苦苦等候五十年。
无法见面,一封封被珍藏的书信成了姥姥最真切的惦念。
没有照片,姥姥用家乡的女性汉字绣成丈夫的名字挂在房间。
但这是爱情么?似乎又不是。
寄回的书信上言语淡然与爱无关,仅是责任的体现。
看到照片时故人青丝像路人花白,早已面容难辨。
与其说姥姥坚守一辈子是为了爱情,不如说她一直守着不放的是自己对爱情的幻想和期待。
影片中姥姥话不多,最有力的话当属薇薇询问姥姥,自己是否要和那个不受妈妈待见的男友私奔时,姥姥说出的“好”字。
这是在当时婚姻权力结构中,失语的女性所能表达出的对于爱情最坚定的回应。
或许她也曾无数次憧憬与自己爱的人私奔相守,可纵然眼前的“爱人”已经选择与别人共度余生,她也不想甚至不能再去寻觅另外的良人。
我们愿意相信姥姥坚守一辈子是因为爱情,却也不得不承认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下姥姥的“爱情”早已被制度所规定的女性“德行”浸染。
她固然有自己坚持的理由,但无可否认这种坚持也是时代的要求。
忠于婚姻
影片的张艾嘉饰演的女性岳慧英,是个被生活纠缠的女人。
中年丧母失去至亲,面临退休丧失社会连接,脾气暴躁与女儿矛盾重重,跋扈强势显得丈夫懦弱平庸。
一系列的接踵而至的烦恼使她无力招架,更要命的是她的情感生活也出现了混乱和迷茫。
在一次意外的受伤晕倒后,岳慧英梦到了一位模糊了面庞的少年。醒来后,看到旁边一位学生家长悉心陪伴。
困顿的现实,奇幻的梦境,加上眼前这位耐心的男人,岳慧英与丈夫平淡的感情生活有了一丝隐秘的裂痕。
影片中,岳慧英和这位学生家长有过四次碰面、三次接触。
但最终编剧没有让岳慧英的“婚外故事”继续,忠于丈夫是岳慧英在影片中的选择。
影片通过丈夫和女儿的一次对话,引出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年轻时,两人相识,彼此爱慕。
后来丈夫尹孝平服役当兵,岳慧英考上了师范学校。
在当时那个大学生稀缺的年代,岳慧英与尹孝平的结合显然充满着“不对等”和矛盾。
但岳慧英既没有抬高自己的身段以换取爱情里的更多“权力”,也没有就此屈服听从父母命、媒妁言。
在岳慧英的坚持下,她说服了父母,坚信爱情两人冲破重重阻碍结为夫妻。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个人的感情在柴米油盐中日渐淡薄。彼此的生命里都出现了一个有着朦胧暧昧感的“第三者”。
婚姻中的人,爱情也好、亲情也罢,最重要的是“懂得”。
丈夫尹孝平懂得岳慧英虚张声势下的脆弱,也懂得她此刻内心受到的所有折磨。
岳慧英退休那天,尹孝平换了辆车等在她校门口接她。
提起年轻时两人关于退休后游离山川湖海的约定,岳慧英早已不记得。但她已然看清了梦中那位面庞模糊的少年,正是丈夫年轻时的模样。
忠于当下
忠贞不渝的爱情纵然值得歌颂,但当社会变得复杂难料,爱情也成了高难度和高风险的艺术。
影片中,岳慧英的女儿薇薇,与一位酒吧驻唱歌手阿达坠入爱河,她没有考虑什么天长地久,她只在意自己刹那间的感觉。
驻唱歌手,显然不是父母一辈能够认同的职业,甚至难以支持两个人的生活。
但薇薇不在意,“我也可以工作,我没见过多少女生是结了婚就可以不工作的”,这是薇薇给出的答案。
但阿达与薇薇的感情,还有其他牵绊。
本想到北京追梦的阿达,路过薇薇所在的城市,突如其来的恋爱让阿达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可如影片中阿达的名字一样,阿达对于薇薇,并非归人,仅是过客。
短暂驻足之后,阿达选择继续前行。
与姥姥不同,薇薇选择了不再等待。
“我不会等你。”
不是爱情善变,是已经握住了当下的美好,至于未来的风险就交给变化吧。
影片《相爱相亲》,译名《Love Education》。它试图通过祖孙三代人120分钟的故事,教给大家一个关于“爱”的道理:
姥姥相信爱是一辈子,她忠于时代的要求;
妈妈相信爱是一句话,她忠于婚姻的承诺;
女儿相信爱是一刹那,她忠于当下的感觉。
看起来,祖孙三代人的故事,似乎让爱情变得更加“轻浮”,从前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故事,到了女儿这代已经不再适用。我们似乎不再对爱情保有敬畏和忠诚,只在意自己的判断和感受。但事实上,每一代人对于爱情的选择都是社会结构使然。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卢曼在《作为激情的爱情》一书中所说:爱情的自由化,对应的是整个社会结构性的变迁。而在高不确定的社会情境下,“忠贞”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高的代价。
著名女性小说家塔亚莉·琼斯在《美国式婚姻》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出身上层阶级的女艺术家瑟莱丝蒂尔,因为丈夫入狱逐渐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感情。五年后,丈夫出狱回归,但这却让瑟莱丝蒂尔陷入了犹疑。
面对女儿的所作所为,父亲大声怒斥,指责她自私自利、对婚姻不忠。
琼斯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现在的爱情,需要被忠贞定义吗?对爱情一味的忠贞意味着什么呢?
就书中的两个人而言,对于监狱中的丈夫,对爱情忠贞的他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甚至还能在监狱中拥有精神支柱——他的妻子。
但对于妻子来说,忠贞于爱情,等于放弃了自己本可以掌控的人生。
这本出版于2018年的小说,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列为夏季书单,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这本书所获得的成就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代人对于爱情的困惑。
在今天,人们对于爱情的要求更加严苛,不仅要情投意合,还需要心灵相通。此外对于伴侣的要求也远超从前:他要能给人归属感,身份,舒服的生活;生活的边界,新意,熟悉感,可预见性,以及惊喜;同时,还会有无数的旁观者拿忠诚挟持婚姻。
这不仅意味着步入婚姻对我们而言更加审慎且沉重,我们更难在不同的人中间做出关于婚姻的抉择。还代表着一旦我们择一佳人,与其喜结良缘,一旦挑选出现偏差,我们对于爱人乏味、懒散、无能等一切变坏可能性的责任都更加沉重——因为他/她是我们认真挑选的决定。
对于生活在瞬息万变社会中的我们而言,“忠诚”这个枷锁,让我们的爱情和婚姻太过沉重。
《奇葩说》第6季中有一期,探讨了现代人恐婚的问题。
蔡康永讲到,婚姻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它设定了一个让人们似乎难以跨越的标准,那就是一旦结婚就需要忠贞不渝。我们接受了这种暗示,但却鲜少有人能够做到。
反之,让婚姻不那么可怕的方式,就是让“忠贞的爱情”消亡,以一种更加生活化、可接受的方式作为替代。
忠贞爱情消亡史,或许就是现代人重新正视爱和婚姻的历史。
希望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在婚礼上说出:
“我珍惜此刻/因为对此刻的珍惜/我希望我们有一个值得珍惜的未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s://img.haomeiwen.com/i7042805/c9fc6d505c36202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