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饭没”的庶民生活
“呷饭没?”
“呷”,闽南话念jiǎ。
“呷饭没?”是传统闽南人的问候语,就像普通话的“您好”、老外的“hello”一样。
这样的问候,应答语很有趣。
一般会应答说“呷喽呷喽” (已经吃过饭了的意思),然后反问“啊你呷没?”,然后再问一句“你要去得勒?”(你要去哪里的意思),最后对方回复“gia、gia、类”(走一走、散散步的意思),这大抵是传统的闽南人“一句一字地来来去去”的问候场景。
现在,这种场景已经成了记忆。
人们现在一般都不这样相互问候了。
见面大概都是直接问些“新工作怎么样?工资涨了没?现在房价多少?新车买了多少钱?装修花了多少钱?股票涨多少?小孩结婚了吗?”等等更直接的问题。毕竟生活节奏快了,谁还有心情这样“一句一字地来来去去”呢?
现在的问候语带着焦虑,不是很有趣。
还是传统的问候语有趣。
传统问候语也不全都有趣,高身份地位的问候语就虚假无趣。
例如,若是清朝官宦碰面问候,想必是“给您请安了、您今个儿气色不错”等等,惺假假之辞;若是文人墨客碰面问候,想必是“饭否、许久不见”等等,文绉绉之言。
因此,还是庶民的问候语“呷饭没?”最有趣。
“呷饭没?”的问候语,产生于庶民的平常生活,平平常常简简单单,非常的简朴。这样的庶民问候,带着真实质朴的友善,能够相互感染对方,让人感觉轻松自然,愉悦心情就能油然而生。久而久之,这样简朴的问候方式,也就变成热爱生活的庶民选择。
在封建权贵眼里,庶民如同草芥。历来王朝兴衰更替,新旧当权者永远不变的都是盘剥压榨、鱼肉庶民,哪代不是如此?
在暴富金贵眼里,庶民如同牛马。“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就像钉子一样扎在暴富金贵的脑袋,也像锥子一样随时戳刺旁人的尊严,使唤庶民如同使唤牛马,摆弄庶民如同摆弄物件,有何不同?
在一些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眼里,庶民如同沙石。庶民常被他们视为愚昧、无知、冷漠、未教化之流,少见尊重。当他们瞧不惯看不透世事炎凉丑恶时,当他们的理想抱负不得以施展时,甚至奋笔疾书、笔伐文攻地羞辱庶民,用庶民的冷漠、愚昧来掩盖自己的无能。这类文章,有些倒成就了他们的传世之作。假如他们的理想能够实现,能够改革政体,就一定能改“盘剥压榨、鱼肉庶民”的规律?
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也就是所谓的精英吧,对生活要求、物品索取本身就超过一般庶民,甚至对物质要求极致。若不是坚持简朴物质生活的思想者、践行者,若给予充分发挥条件,想必比极权者更加狠辣,索取更加无度,是否如此?谁知道呢?
权贵、金贵、精英各有各的不易,庶民也自有庶民的痛楚,但庶民却天生自带高超的自我平衡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容易满足。庶民有所奢求,却因能力不济,而安分守己;庶民有所异想,也因现实束缚,而兢兢业业;庶民有所愤慨,也有咒骂抱怨,而宣泄私怒。
权贵、金贵、精英、庶民,生成百态各求其所,死时断气不出二样。谁能保证生生世世代代都是一种身段,若不能保证,何不尽早放下,或能尽早超脱。思想升上去,身段降下来,超脱原本困惑不已的世事,放弃原本割舍不了的虚无(票子和面子),攀升之路骤然坦荡。
无论是权贵、金贵、精英,若此生能攀升至极,证明自己能力之后,能否回到原点,回归庶民的简朴生活?思想之简朴也无非如此,能人终应归于大众,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地做点造福大众的事情,也就是为公众事业出力。
庶民生活,真实而简朴,是真正存世求生、繁衍生息的大智慧。
庶民,才是我们的本位,再也不必守得那么牢了。
庶民,才是我们的身段,再也不必装得那么累了。
朋友们,一起回归简朴的庶民生活,相互问侯一句:呷饭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