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家
长达20年的文物南迁,他们如何做到无一受损完璧归赵

长达20年的文物南迁,他们如何做到无一受损完璧归赵

作者: 收了纳个Queen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22:07 被阅读5次

    幼年长居国外,在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不断经历着文化冲突,曾有一度我特别迷惑。其实在国内,大家也一样经历着这样的迷茫——文化不自信。

    或许是因为某些国家的恶意打压,再加上时代的特殊性,我们曾集体将西方主流价值观奉为自己的人生观,否定传统文化。

    我们也曾认为即便是工艺繁复,需将鱼肉拆骨烹煮的西湖鱼羹也敌不过一顿炸鸡翅来的带劲、一个速冻后被加热的汉堡牛肉饼比烤鸭卷饼还要高级。

    然而,这样并未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好处,反而是我们的自我否定加深了打压势力的自我膨胀,从骨子里更加轻视我们,从轻视我们的文化、轻视我们的工业到轻视我们的人权……

    近期我们遭遇的中兴事件、孟晚舟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image

    然而,这一环扣一环,像是一个阴谋,让我们陷入迷雾中找不到出路,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根的树。

    一颗大树,要立足于世,拥有一个健康、能不断向下深扎的“根”很重要,我们本就拥有扎实的文明树根,何须向外索取?

    image image

    我特别喜欢去故宫,每次出差去北京都要去故宫转转,因为在我心中,故宫便是那段“根”的其中一个重要载体。

    大大也曾这样评价过故宫:“故宫是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image

    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故宫的古物就是我们文明的延续见证:从“石鼓“我们看到了文字从象形(金文)到现代文字(小篆)的过度、从瓷母的诞生见证生产工艺从原始的以实用为主到以装饰为主的生活方式的更替、从《四库全书》的著成看到智慧文明的集成……

    image image

    然而,这些让我们骄傲的瑰宝,也曾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流浪岁月。

    1933年1月31日,日本侵华战争进入第一个转折期,北京郊外第一关——山海关被拿下。北京城即将兵临城下。

    为了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财产,2月5日,20位故宫人,以九龙壁为起点,开始了长达25年的迁移。

    image image

    第一次迁移——南迁,共计13427箱文物首先分5批南逃至上海,辗转落户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而这个停留仅有短暂的4年时间。紧接着”七.七事变”爆发, 上海和南京也不再安全。于是,文物又不得不重新启程,开始西迁,3路逃至中部四川。

    image

    这辗转2万多公里,长达20多年的迁移路,并非总是顺遂如意,现实中面临的波折超出想象。

    南迁时期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主任欧阳道达的儿子欧阳定武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一个惊险的故事:“从正式迁出北平起,沿途就很不容易。据我所知,有一次运送文物的消息在徐州走露了,有土匪准备劫火车。当地头一天(完成)剿匪,第二天(便是)火车通过,(事态紧急)很悬!”

    image image

    即便翻车、落水、轰炸、偷盗、鼠患、蚁患轮番上演,抗战结束后,这些文物却都最终安然无恙、一箱不差地回到原点——这是被称为史上一大奇迹的文物迁移事件。

    其实,为了完成这次的南迁,故宫的故人们,从1931年“九.一八”事件以后便开始了筹划和准备。

    image

    用了好几个月时间选定“南迁”物品,从占地面积最大的乾清宫正殿里的龙椅、匾额及周围陈设、中国历史上最珍贵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手本到现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白菜“等都被选定在册。

    image

    由于每类文物有各自的特殊性,故宫的老人们还专门请教专家学习包装技法:例如打开入宫时还未开封的景德镇瓷器,比照当时的包装,学习瓷器的打包方法;使用湿裹法,用浸湿的棉纸覆裹石身让字紧贴于鼓身,避免石皮翻起的它文字掉落,再绑以棉被、放入厚木箱,并塞以稻草、外套铁皮条等包裹的方式保护“石鼓”……

    image

    经过严密、细致的反复试验和这些“繁复过度“的打包后,故宫人将近9000副书画、2.7万件瓷器、2600余件铜器和各种文献文物变成了13427箱可以被分批运走的货箱。

    image

    在《上新了.故宫》中有一期就讲述了一段关于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其中特意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南迁的箱子。这个箱子外缘被密密麻麻贴上了各种封条。

    封条上不仅有封存日期,还会有封存机构。其中一个封条上,就有一个依稀可辨的“眉”字章,说明这箱物件曾在“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进行过再次封存。

    image

    另外,每个箱子上还会有一个特别的标签,是一个以“沪、上、寓、公“其中一字开头的数字编号。这是物品的类目编码。

    image

    这个编码是文物完成第一次南迁后在上海做清点时加入的,分别以古物(2631箱)、图书(1415箱)、文献(3773箱)和行政档案(5772箱)共计13491箱将文物重新分类并打包后统计而成的。分别用“沪、上、寓、公“命名以示区分。

    在整个迁移过程中,贴标签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工作!

    章剑华(记录文物“南迁”史的大型报告文学《承载》一书的作者)曾告诉我们:“‘南迁’开始前,故宫人对每一件运出的文物全部进行清点、核对、编号、造册,由专家、行政人员和领导组成5~6人小组,按照青铜、瓷器、书画、玉器等门类分头进行,记录人、审核人、唱票人、监理人都要签字。从北平出来的时候,每个箱子都有编号。”

    image

    每一件文物都落实到“人头”。每一件文物无论是品名、年代、尺寸、颜色和花纹都有账目册记录做身份认证,装箱时会连同账目册和文物一并装箱。

    其余账目随行人员一本、各文物主管部门也分送一本,文物每动一个地方,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故宫人必须有文字记录,每一次搬运途中的状况,无论是平顺、跌落也要有记录,这份记录不仅会录入随行账目,也会贴式于箱子外侧。

    所以靠着这么一套完善的标签管理法,才让文物经历了长达25年的南迁后仍能完璧归赵,成为奇迹。

    image

    贴标签,在我们的整理师的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整理师们,有时需要在1-2小时里迅速处理超过1000件物品,而物品的类目多、数量大,处理完成后,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会随时贴以标签提示自己当下的处理逻辑。以便在最终整合地时候思路不被扰乱。

    image

    整理结束后,我们也会在每一个储物区域以及储物工具外侧贴以标签,描述所储物品,以帮助客户快速接手我们整理后的储物规则。

    有了定位和标签,无论一起参与整理的客户本人还是未参与整理的客户家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需要的物品,并清楚放回的逻辑动线。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虽然人的大脑是一个容量巨大的存储器,但却不是一个完美的显示器。当线索多而密集地出现时,记忆便会有偏差和遗失,标签可以帮我们改变这样的窘境。

    所以,一个好脑瓜比不过一个烂笔头,就让标签们来做我们的那个烂笔头吧!


    作者:Mrs周
    来源:收了纳个Quee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达20年的文物南迁,他们如何做到无一受损完璧归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ah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