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一点收获。
名词概念与阅读写作
最近在看《王阳明大传》的时候,突发奇想,把书中的名词都用括号标出来,标出了例如“九州学派“、”新儒教运动、“楠本正”、“阳明学”、“神道教”、“体认之学”等名词概念。看了几页之后,本着“输入以输出为目的”的原则,我下意识地想以后能否在写文章中用到这些名词。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名词我只是认识字面意思而已,我并不能做到在文章中熟练运用。
我想了想,原因在于我并不了解这些名词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比如“九州学派”具体主张是什么、什么年代出现、包括哪些代表人物等。我连这些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向别人介绍、写在自己的文章里呢?即便写在文章里了,自己也并知道什么含义,很可能还会用错。
所以,即便一本书我看了好几页,但我并没有看懂!这让我下一跳:以前好多书都是如此!一些名词概念并不了解具体的含义!
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把名词概念找出来呢?因为之前李笑来老师在新生大学写作课中讲《重新定义我们的语言元素》时,提到这个方法,最近刚好又想到了。笑来老师是这样解释各语言元素的:
名词性成份:用来指称你能感知的某个人或者事物的词汇,不管抽象还是具体的。
动词:描述人或事物的行为或动作的。
形容词性成分: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事物的感知的;
副词性成份:如果副词是用来描述形容词的,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
课后还布置了两个作业:第一个,找出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把所有的实物名词、抽象名词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标出来。会发现,大部分人的文章里抽象名词比例是少的,因为大部分人缺乏抽象思考能力。 如果抽象名词比例过高,作者可能是精神病患者,因为完全感受不到真实世界。 第二个,拿几篇别人的文章,把名词前后的形容词圈出来。会发现跳进作者的脑子里,感受作者对世界的感知。
我当时做了作业,但并没有体会笑来老师的深意。今天算是明白了一点了,尤其是结合自己这一周在微信上写文章的体会之后。我感觉自己写的主题范围都太局限,很多领域想写却无从下手,比如历史、政治、经济、科技等。原因就在于我对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没有深刻的理解,自然就写不出来。
越抽象的学科概念越多、越难懂。如果我总是在一些生活常见的名词里徘徊,自然写不出足够抽象和高度的文章,甚至没法进行这样的思考。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很多学科的理解程度取决于我们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比如比特币,如果不了解“区块链”、“去中心化”、“矿工”、“私钥”这些概念,即便字面都认识,但仍然没法明白比特币是什么。
再进一步反思,我发现之前很多书是没看懂的,尤其是陌生概念较多的学科,比如金融和经济学。
【卡片大法】
那么,沿着上面的思路想,如何真正读懂一本书呢?很容易想到一个方法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不熟悉的名词和概念,彻底地搞明白。具体的方法,让我想起了阳志平老师倡导的【卡片大法】。卡片主要分七类:
- 术语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话。
- ⼈名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名,以及他的个⼈简介如何。
- 反常识卡:阅读此章,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 ⾦句卡:收集性感的句⼦。
- ⾏动卡:写下你可以执⾏的⾏动。
- 技巧卡: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 任意卡:此处⾃⾏发挥。
其中,最重要的是术语卡,⼈名卡以及反常识卡。卡片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既是输入的最小单位,比如可以做原文摘抄,撰写金句卡;也是输出的最小单位,比如可以输出自己的读书卡片。卡片的作用主要有三个:
-
首先,用卡片来组织阅读心得,能帮助作家们更好地记忆;
-
其次,用卡片来写作,能够帮助作家们提升创意密度;
-
最后,基于卡片修改文章,能够改善作家们的远距联想能力。
具体制作卡片的方法,可以参考三篇文章:阳老微信公共号【心智工具箱】2016年10月24日的文章《读书12问》https://mp.weixin.qq.com/s/Qz6OL7Wzb-YmjpXg-QZP2A、 2017年1月2日的文章《构建优雅的知识创造系统》https://mp.weixin.qq.com/s/j6fqcvzER6gv1JnPBqnYkA和“阳志平的博客”中《纳博科夫的卡片》https://mp.weixin.qq.com/s/MRKz00W8owOc24OOxwMPXQ这篇文章。更详细的介绍, 阳老会在准备出版的书中讲到,因为涉及到版权不方便在此透露。但是,阳老在微信公共号中提到,写读书卡片需要注意三个事项:
时间线索:比如撰写「人名卡」,你需要注意他哪个时代出生的人物,又如撰写「术语卡」,你需要注意这个理论诞生的时间。一旦你意识到多元智能理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认知神经科学是上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基于学科产生的时间,你就不会盲目地去推崇多元智能了。它毕竟是在认知神经科学诞生之前的假设。>
一手出处:你需要找到最原始的论文或者资料,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这个术语,比如「元认知」、「自主心智」、「心智程序」等是谁提出来的,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会增强你的独立思考能力。>
反常识证据:每个时代的「常识」都是帮助人类降低认知负荷,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但是恰恰是这些「常识」也妨碍了你的认知。因此,你需要时不时借助鲜活证据来拓展认知边界。假设你是一名古人,你能明白如何通过当时的一些实验证据来证明地球是圆的,那么你就是一个时代的杰出英才。
我也是刚尝试这种学习方法,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发现卡片的确可以降低输入和输出的负荷,是突破最近读书和写作效率瓶颈的好方法。大概的思路是这样:
- 每次输入时,不再以书为单位,而是以章为单位,制作读书卡片。
- 每次输出时,不再以文章为单位,而是以卡片为单位,将卡片拼接成文章。
这两个思路,跟以往的认知大不一样。之前看书总是想着从头到尾看完再做笔记,但是往往不了了之。写作也是没有化整为零,导致写一篇文章难度太大。
总结
阳志平老师的微信公共账号【心智工具箱】和博客www.yangzhiping.com内容极其丰富,介绍的学习方法结合了认知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非一般的知识管理能够比拟。阳老本人也是一座知识高峰,他的方法即便只学到一小部分,就足够消化很久,受益无穷。愿意前往知识源头和提高元认知学习能力的伙伴,可以关注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