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与名著
----------许子仙
论起《三国演义》,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影响深远,随便问起一位街头卖菜的老大娘,都会来上一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猛一听,觉得俏皮,生动,但细究起来,颇耐人寻味。
首先,“皮匠”一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算不上熟悉。虽然我们可以推想,其工作的范畴极可能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鞋帽,衣服等皮革制品,不光有御寒保暖之功用,而且往往附加部分彰显身份的功效,例如裘皮,貂皮之类华贵衣饰,非富贵者难能企及。
至于“皮匠”之前常缀以“臭”字,大概源于其作业对象之气味。自从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烤制熟食伊始,便逐步面对猎物的烹饪,剥离哺乳动物的皮革成为一个日渐重要的工作。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对于猪,牛,羊,狗,驴,马等常见食材的皮革处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虎,豹,狐,猴,鹿,貂,象等不易捕获的动物,也可以触类旁通,如法炮制。可以想象,在不断的手工加工中,人们一定发现放置陈旧的皮革和刚刚剥离的相比更难加工,厚度不同的处理难度也会不同,制作不同功用的产品时流程中关注的细节也会有区别。最终,人们反复试验,发现用滚烫的热水蒸煮,可以让皮革更加柔和坚韧。这一方法被赋予一个形象的称谓——“熟皮”。而且在“熟皮”的过程中,可以适时添加一定比例的添加剂,以加快速度,增强效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操作手法便是,“生牛皮要用黄辣子熟”。
如此说来,皮匠其实是一个蛮有技术含量的工种,而且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代名匠,必须要勤学苦练,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同时绝对要天禀异常,善于拿捏火候,添加催化剂要狠准稳。如此心智,用于职场,一定会脱颖而出,转行研究其他,自然一学就会。所以,民间俚语,或许并非虚言。但是,皮匠的心机,可能更多的是擅长以奸险诡计,惩治对方。虽然智慧本身并没有正义与否的标签,但“三个臭皮匠”的能耐,如果非要说“定个诸葛亮”,也大概就是在使用损招这个方面把。要不然,就算拉上一卡车皮匠,给他们全打上法国香水,估计这伙人使出吃奶的劲也写不出一片可以和《出师表》一样水准的文章,或是摆出一幅和八阵图不相上下的阵图。然而。皮匠们可能也会不服气地反问,就算诸葛孔明复生,你给他一张生牛皮,他焉敢保证就能如我一般,麻利地“熟皮”乎?
看样子,真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言难尽了,唯有“呵呵。”
网友评论